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市民能人企业联袂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本”

木兰花乡

木兰花乡

 

武汉黄陂区杜堂村热闹了起来。曾经偏僻的小山村如今游人如梭,学习考察团不断。黑瓦白墙的农房错落分布,五颜六色的鲜花装点着村庄,农户忙时耕作闲时打工,荷包暖了,家乡也变成了美丽乡村中的“网红”。

11月15日,湖北省“三乡”工程建设现场会在黄陂召开,考察团参观了杜堂村。“村民空闲农房对外招租,年底能分红,吸纳400多名村民在公司上班,年人均收入2.8万元以上。”杜堂村村民、木兰花乡旅游公司总经理葛天才如数家珍,投资2.8亿元把家乡变成了梦里的“木兰花乡”。

不光是杜堂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正在武汉“遍地开花”。今年以来,武汉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有力促进了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积极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武汉样本”。

“实施‘三乡’工程就是要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要效益、要活力,真正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在湖北省“三乡”工程建设现场会上,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要以“三乡工程”为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的高地、生态宜居的胜地、生活富裕的宝地、乡村治理的阵地、乡风文明的福地,扎实推动乡村振兴。

能人回乡:偏僻落后小山村变美丽乡村中的“网红”

武汉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地处大悟、红安、黄陂三县(区)交界处,位置偏僻,是丘陵地带,7年前,四处可见荒山荒坡,是个经济落后的小山村。

如今51岁的葛天才出生在这里。“吃了上顿没下顿,读高中连3.6元的学费都拿不出来。”无奈之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葛天才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加入到外出务工的行列。

从农民工到“包工头”,再到成立建筑公司,葛天才凭借自己的努力,生意越做越大。家乡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凋敝的村庄,葛天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2010年,葛天才捐资一百万余元,给村里建了两口当家塘,两个休闲娱乐广场,给家家通了硬化的路面;2012年,他在家乡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花卉苗圃基地……

家乡的路通了,环境变好了,可村民的荷包还是没暖起来。“这里是丘陵地带,都是荒山荒地,没有资源优势。”葛天才思绪再三,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可持续发展,景区还能吸纳村民在家门口上班。

2014年,葛天才成立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对家乡的投入。荒地上种花,成了一年365天可赏花的花卉世界;荒山上建起了华中区域最大的鸟语林,成了鸟类的栖息地……

同时,葛天才还请来设计师为杜堂村每家每户做设计规划,环境变好了,村子也变美了。景区三个村流转土地的农户全部吸纳为景区员工。“目前已有400多人,农户像公司员工一样上班,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年人均收入2.8万元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员工的三分之一。“只要老人愿意也可以来上班,每月也能赚一千多元,为子女分忧。”

村里闲置的农房如何利用起来?在一场激烈的讨论中,葛天才和村民一拍即合,成立旅游合作社。村民空闲房屋以1600元每平方米入股,公司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装修、管理,由合作社招商市民下乡投资创业,农民年底按照入股的10%分红。“农民增收了,也保证了市民下乡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乡’工程富裕了农民、促进了创业、美化了环境、带动了农村文明。”木兰花乡景区开园半年来,促进村民户均年增收6.2万元,带动3个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成功实现40个贫困户脱贫。

市民下乡:乡愁有所依 闲置农房成“香饽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个人的心中或都有一个田园梦,不少市民已开始将它变成现实。近来,武汉一个个平静的乡村,因为大量市民下乡租房而热闹起来,在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的同时,他们在农村的老房子却开始被下乡的城里人“占领”。

武汉市蔡甸区大集街九如鲤大金湾多了些许陌生人,曾经凋敝的村庄,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

大金湾59号,是一处古朴三进老院。房子外围已与全村房屋一起进行了整修,白墙青瓦。但老房子的梁檀门扇依旧。一名村民说,以前这里很热闹,是全村的文化中心。这处老院沉寂了十多年,现在由一名大学生接管了。

他名叫李涛,是一名留法归国的大学生,在这儿租赁3栋房屋,创办九如坊(武汉)文化艺术中心,开展古琴制作、漆器雕刻和美术培训。农村生活怡然自得。

在江夏做了多年生意的朱月萍,一直想找个村湾寄托自己的乡愁,今年园区开业一眼看中木兰花乡里的闲置民房,立马签约入驻。“一套250平方米的农房,中间带着小院,装修花了20万元,每年5万左右的租金,签了5年。除了自己用,还可以出租做民宿,这个很划算。”

记者看到,整洁的院子里种着些许当季蔬菜,藤蔓支架下摆着藤木躺椅、茶几,修葺一新的民房古朴古香,但LED电视、空调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五间客房可容纳一大家人在此休憩,“别墅”一套每晚标价为2288元。然而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间破旧的平房,农民叫价5000元卖宅基地都无人问津。

“现在有人要花50万元买,村民都不卖。”葛天才介绍,村里像这样的民宿有4栋已出租,朱月萍这栋农房已经闲置多年,房主早就搬到城镇居住,后来通过入股进入合作社。现在改造成民宿后,房主一年增加几万元纯收入。

43岁的葛家湾村民葛勇便是其中获益的农户之一。原本荒置了5、6年的农房,门口都长了半人高的杂草,如今却成了风情十足的民宿。“一年不光保底有32000元租金,年底还能分红。”葛勇笑得合不拢嘴。

市民下乡,共享闲置农房,激活了沉寂的村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方式”。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引导、鼓励市民下乡,租用空闲农房休闲养老、创新创业。

4月,出台“黄金20条”;5月,推出“钻石10条”;6月,提出打好“四张牌”,力促能人返乡……系列优惠的政策,激活市民下乡追逐创新创业、找寻田园牧歌的梦想。

截至10月,武汉市共统计空闲农房11.36万户,签订空闲农房租赁协议8543户,年租金1.3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45.36亿元。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青岛中院执行局被指超值执行
纵观英国房市50年与无房焦虑症?
市民能人企业联袂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本”
北京通州二手房单价降万元 交易量止跌企稳
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减半 中介“过冬...
成都东进置业选哪儿?龙泉驿大面之后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