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从文化类综艺到小众电影的崛起,2017年清流之作频出

从文化类综艺到小众电影的崛起,2017年清流之作频出

不知不觉,2017年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来自娱乐圈的一股股“泥石流”,不断挑战着我们的忍受下限。我们经历了“抠图不自赏”的辣眼睛,见证了各路明星的人设崩塌,经受了“逐梦烂片”的洗礼,也围观了“戏精的诞生”里一幕幕的“互撕大戏”……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些辣眼睛的“泥石流”背后,娱乐圈也涌现出了不少“清流”。以《朗读者》、《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带给我们文化上的滋养;以《冈仁波齐》、《二十二》为代表的小众电影,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以《人民的名义》、《白夜追凶》为代表的精品剧,在这个IP剧横行、小鲜肉霸屏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剧的制作精良。

或许,正是因为娱乐圈的种种“怪现状”让人看不惯,清流作品和清流节目的出现才分外让人珍视。接下来,文创资讯就带大家回顾一下2017年的“清流”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

文化类综艺异军突起,激发观众文化自豪感

以往说起综艺节目,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中国新歌声》这些娱乐性强的综艺节目。但在2017年,多档娱乐类综艺声势大不如前,文化类综艺却异军突起,从年初的《朗读者》到年末的《国家宝藏》,几乎承包了一年的行业热点。

实际上,早在去年年底《见字如面》开播时,文化类综艺已经出现了“爆红”的兆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持续领跑综艺类收视榜单,再度彰显了文化类综艺的魅力。2月18日,央视又推出了一档文化类综艺《朗读者》,同样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三档综艺节目的爆红,让一贯高冷的文化类节目彻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这三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节目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见字如面》通过明星读信的形式,将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中国诗词大会》借由选手答题和专家解读,让观众品味诗词之美,并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朗读者》则凭借朗读动人美文和分享人生故事,让观众在嘉宾的人生故事中,体味到经典文本的深层意蕴。

文化类综艺成为荧幕新宠之后,很快在各大卫视遍地开花。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歌》、江苏卫视的《成语中华》、安徽卫视的《少年国学派》、山东卫视的《国学小名士》,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这一年只要打开电视,总能看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身影。

临近年末,又有一档文化类综艺引发了观众的热情,那就是《国家宝藏》。这档节目以国宝为题材,采用演播室录制的环节、文物纪录片、历史小剧场这三种形式,多维度地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有别于以往文化类节目偏严肃的风格,《国家宝藏》努力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尤其是历史小剧场环境,故事内容和演绎形式生动有趣,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从《见字如面》和《朗读者》,到最近的《国家宝藏》,文化类综艺如同一股清流,涌进了观众的心田。在这类节目中,观众不仅体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也让他们首次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自身血脉相连,唤醒了观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也正是文化类综艺节目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电影市场日趋成熟 清流电影迎来春天

回顾今年的电影市场,同样会发现“清流作品”的存在。以往的中国电影市场,一向是商业大片的天下,小众电影即使拥有好口碑,受众也十分有限,难以斩获高票房。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以《冈仁波齐》、《二十二》为代表的小众题材电影,都纷纷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6月20日,《冈仁波齐》登陆内地院线,首日排片率仅为1.6%。当时,以《变形金刚》为代表的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但随着口碑的发酵,《冈仁波齐》的排片一路逆袭,最高有近6%的排片。最终,这部完全没有商业元素的小众电影,意外斩获了过亿的票房。

《冈仁波齐》的票房成功并不是一个孤例。暑期档上映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6天后票房过亿,上座率甚至一度超越同期热映的《战狼2》。最终,这部电影斩获了1.7亿票房,成为了内地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

除了这两部电影之外,《七十七天》、《重返狼群》等多部小众题材电影,同样取得了高于预期的票房成绩。文艺片《七十七天》票房过亿,纪录片《重返狼群》也斩获了3200多万票房。

这些电影的票房成功都不是偶然。文创资讯认为,题材上的稀缺性,精准高效的宣发方式,是这些清流电影能够走进大众视野的主要原因。从题材来看,《二十二》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所承载的意义是一般电影无法比拟的。《冈仁波齐》讲述的是藏族人朝圣的故事,《七十七天》则是首部极地探险电影。这些新鲜的小众题材,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好奇。

从宣发方面来看,《二十二》因为意义特殊,有半个娱乐圈的明星自发推荐。《冈仁波齐》邀请朴树演唱主题曲,并在电影上映后,邀请KOL进行口碑和话题上的引导。《七十七天》则秉持精准营销的原则,将户外爱好者、影迷、文艺青年作为核心观众。精准高效的宣发方式,促进了这些电影的口碑发酵,进而在竞争激烈的票房市场上占得了一席之地。

当然,尽管这些小众电影的票房超乎预期,还是很难跟《速度与激情7》等商业大片一较高下。但至少可以说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分众化的需求日益形成,观众不再将商业片作为唯一的选择,小众题材的电影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从文化类综艺到小众电影的崛起,2017年...
话剧《谷文昌》为国话16周年庆生
《乡 情》——丁辉与他的《沛县民俗画卷》
景域文化获得26.33亿新投资 驴妈妈开设...
省高速集团吉安管理中心:厚植文化自信...
这幅画告诉你唐伯虎是个“悲催”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