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薛宇飞 实习生 李俊浩)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暨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举办“直播助力地方非遗传播传承”研讨会,并与抖音合作发布《非遗地方志——直播打赏助力非遗传播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主持这次活动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昶在会上表示,非遗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靠政府力量的推动,还需要学界、业界的推动与协作。他强调,直播平台为大众了解非遗、接受非遗、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打赏拓宽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渠道,使其得以专注于优化直播内容,充分展现非遗的魅力。
刘昶高度评价了直播及打赏对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他认为“提及直播,我们要意识到,直播不仅能够带货,还能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路’,让更多用户有机会在直播平台欣赏非遗,也让传承者的努力付出收获应有的认可与回报。”
以传统戏曲为例,抖音近年来推出了“DOU有国乐”计划,打算从资源扶持、专业合作、产品能力和运营服务四个方向展开,帮助1000名民乐演奏者月入过万,让100名民乐非遗传承人获得开播收益,民乐类非遗艺术能够先“活过来”,进而再“火起来”。
据《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共有戏曲剧种348种,目前已有231种在抖音开通直播,其中有73.6%获得过打赏。除了受众广泛的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像潮剧、花鼓戏、等傩戏等濒危非遗也在抖音直播打开了新市场。
最后,刘昶表示,“学界也应肯定直播及打赏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齐心为非遗传承献计献策,让优秀非遗内容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据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传媒学院、湖北大学的多位专家出席会议,并就直播对地方非遗传播传承的作用展开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直播正在服务湖南、广东、河南、安徽等多个省份的地方非遗走出所在地,收获天南海北观众的关注与支持。其中,直播打赏提供的经济收益与精神激励,让非遗从业者在展示技艺中获得尊重与认同,在传承路上更有动力。(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薛宇飞: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