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宇飞)近年来,各省非遗在直播间成为“新国潮”,湖北的岳家拳、辽宁的东北大鼓、山西的九曲黄河阵等,成为抖音播放量增长最快的濒危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艺术工作者借直播传递古老文化魅力,“90后”“00后”以打赏、礼物表达对艺术的认可与欣赏。
(相关资料图)
面对非遗直播的火热,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暨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主办的《非遗地方志——直播打赏助力非遗传播研究报告》发布会及“直播助力地方非遗传播传承”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与会专家对于非遗直播给予充分肯定,直播这种形式让非遗的关注度和传播热度得到极大提升,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并喜欢上非遗等传统文化。同时,直播打赏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激励他们开展创作出更多优质内容,助力非遗更好发展。
非遗直播火热 助力传播传承
目前,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网友们能随时可以刷到与非遗相关的直播和短视频内容,通过直播了解、熟悉并热爱非遗,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同时,直播这一新兴传播形式,正在对非遗产生巨大的影响。
“直播助力地方非遗传播传承”研讨会上,沛县曹家班唢呐第五代传人曹嘎分享了直播及打赏对唢呐的传播与传承带来的好处。曹嘎称,唢呐属于双簧管乐器,是民乐中最难学的乐器之一,有“百般乐器唢呐为王”的说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沛县有十几个唢呐演出团队,但到了近些年却变得很不景气,加上疫情影响,演出机会越来越少,收入也在下降。同时,唢呐比较难学,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年轻人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习唢呐。
2022年3月,曹家班尝试在抖音做了第一场直播,慢慢地,通过观摩其他直播间、迎合社会热点等方式逐渐掌握了直播技巧,曹嘎说:“思路打开后,许多父老乡亲涌进直播间,很多人都在夸我们,让我们心里很暖和。”目前,曹家班抖音账号有90多万粉丝,网友的直播打赏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更令曹嘎欣慰的是,“唢呐”这种传统乐器变得“时尚”起来,有很多年轻人模仿他们,甚至有外国人。不仅是传播,曹嘎在传承方面也看到希望。他们家的下一代也已经出来演出,曹家班后继有人。
抖音直播戏曲类运营负责人戴宏博表示,2022年以来,抖音相继推出了优质主播扶持计划,助力戏曲传承的“DOU有好戏”计划,助力中国舞、古典舞传承的舞蹈传承计划,也有助力国乐传承的“DOU有国乐”计划,从资源、流量、服务等方面去帮助更多的演职人员打造专业的新的舞台,在直播间听戏、赏国乐、看演出成为跨越地域的一个新的潮流。
《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场,获得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打赏金额同比增长533%,许多非遗创作者在抖音找到新舞台。
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分享了《非遗地方志——直播打赏助力非遗传播研究报告》的内容。在谈及直播对非遗的助力时,孙佳山指出,直播已经成为以国乐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舞台”,而直播打赏为第二舞台提供了新的门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可以说,直播与直播打赏正在为非遗保护事业的活态传承提供有力的媒介支撑。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称,如何调动亿万人保护非遗的热情,尤其是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一直是一个难题。目前看,互联网尤其是直播、短视频的出现,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有了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令人振奋。非遗直播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实践,使得每一种传统文化的细节都可以被看见,每一个个体的创造力都能得到激活。直播和打赏让非遗工作者获得更多关注的同时,激励他们创造出更多优质内容,并更好地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曾昕曾在苏州、厦门等地对非遗项目有一些调研,他认为,苏州和厦门的非遗传承体系都非常成熟,但非遗项目仍面临着传播体系很不理想的困境,“小众传播很成功,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欠缺。”“在非遗传播中,必须引用‘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不是简单地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进行‘跨媒介叙事’。”曾昕还称,在网络中要实现跨媒介叙事,非遗传播就要与当下最有影响力、最普及、日常生活链接最紧密的媒介产品关联,而这个媒介就是直播,它给予了非遗项目从小众进入到大众市场的机会。
打赏提高艺人收入 实现良性循环
在非遗直播中,热情的观众会对艺人进行一定的线上打赏,这也逐渐成为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收入来源。多位与会学者对合理的直播打赏行为给予认可,并认为打赏可以提高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收入,促进非遗项目的良性发展。
王晓红指出,直播打赏是一种文化激励模式。从经济角度看,它缩短了产品生产、供给、消费、回馈的价值传播的链条,开创了更为直接、高效的“短链化”的价值传播链条。尽管对直播打赏出现过一些不同的意见,但对文化的打赏一定要积极鼓励,不要简单地一管了之。为非遗项目打赏,有助于形成尊重文化、尊重艺术、尊重创造的氛围。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蒋锐也认为,直播打赏机制既可以鼓励从业者,让传承人有更体面的收入,也可以吸引到更多年轻人来学习传统手艺。这种奖励机制起到了支撑与带动作用,从很大程度上为非遗项目的传播与传承带来良性循环。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何爽认为,直播和短视频使非遗传播突破时空、地域、受众等方面制约,而直播打赏作为新兴媒介的激励机制,能促进非遗从业者在分享过程当中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认可。
学者们认为,非遗项目的传播与传承需要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支持,但仅仅依靠政府支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让非遗项目与现实社会深入融合、产生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更为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韩运荣表示,非遗直播对资源的利用已经形成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补偿。非遗项目利用直播这种形式,激发出它们的产业属性,文化和经济效益的融合让非遗的发展之路更为长远。
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史慧琴表示,直播的出现让社会资源更加平民化,让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去彰显魅力。直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遗传承的困境,使得非遗能够走出博物馆,进入到日常的媒介消费生活当中。一方面,通过直播打赏可以盘活非遗发展的经济盘,使非遗发展成为有经济支撑的、产生效益的一种事业;另一方面,基于直播用户的年龄特征,年轻传播者的加入盘活了非遗传播的主体盘,带动新的表达方式与呈现方式地不断发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付若岚认为,直播平台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做出了全方位的探索,不仅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喜欢,而且也极大地挖掘了非遗的市场价值,提升了它们的经济收益。
直播仍是“第二舞台”未来不断创新
王晓红提出,任何一个好的网络生态、网络空间,除了激活个体力量,还需要政策的扶持、用户的正向认识等。下一步,应该呼吁更多的非遗或者艺术、文化传承人借助直播等新方式,打造出线上舞台,更好地进入线上市场。
主持课题报告发布和研讨会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刘昶指出,政府推动、政策保障,是非遗传承中的很重要的因素,但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还要社会方面支持、学界的推动,以及传播平台的努力。直播平台方面,据了解,抖音的“DOU有好戏”计划就从多方面进行发力,比如,让专业的戏曲演员和剧团获得更好的资源扶持,帮助戏曲行业实现线上经营。抖音直播面向全国戏曲从业者和剧团开放合作,帮助打造线上第二剧场,帮助有表演能力的演员剧团开通付费演出功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回报。同时,加强对濒危戏种的演出扶持,给予优先培训、演出扶持等政策的倾斜,面向优秀演员及剧团提供签约服务。
孙佳山认为,在接下来的发展周期中,媒介互联网平台还不会迭代,直播和短视频作为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舞台”仍会进一步破圈,不仅给年轻人提供认识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还能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一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何爽也认为,直播与短视频促进民间非遗传承人自我创作热情,持续增加观看用户,特别是吸引了更多的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在短视频和直播的助力下,非遗传播正加速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守旧走向创新。
对于接下来非遗直播的发展建议,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提出,直播打赏是目前这个阶段下解决非遗传承人生存问题的一个方式,而在未来,非遗直播需要有更多的变现手段和方式,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打造非遗IP、教授课程、接洽广告等等。詹新惠建议,应该用好平台资源,依托平台多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内容输出,包括平台扶持资金、资源与流量加持等。从组织结构,地方非遗可以探索成立“非遗联盟”等组织,实现相互协同。
蒋锐称,在直播形态上,除了竖屏、小屏幕展示手工艺细节外,对于一些大型演出也应适时调整舞台设计和展示方式。现阶段非遗直播的整体形势还相对粗犷,未来还有调整、发展的空间。
韩运荣总结道,非遗传播会逐渐“类型化”,如何让每一种类型延伸出不同的发展和运营模式,可能会是非遗传播关键性的成长过程。非遗传播不仅仅需要线上的内容提供,还需要线下的资源支持。(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薛宇飞: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