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产经 >

天天快报!孙静:荒漠化中的绿色希望

中新经纬10月31日电 10月27日,主题为“创新价值·绿色繁荣”的2022首届SEE基金会公益发展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为主办单位,中新经纬为战略合作伙伴,云集了百余名各领域专家、企业家代表、公益同仁等,共同围绕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生态支撑乡村振兴、多元参与共创和谐自然、企业家群体共建环保公益行业发展等议题展开了主旨演讲、对话分享,为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论坛上,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总监孙静发表了主题为“荒漠化中的绿色希望”的演讲。


【资料图】

以下是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SEE基金会在荒漠化领域所做的工作,我分享的题目是“荒漠中的绿色希望”。

提起内蒙古,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样,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好画卷。阿拉善是作为内蒙古西部边陲的一个盟/市,占地27万平方公里。2012年春天,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迎接我的不是美酒和哈达,而是一场扑面而来夹着沙子的大风。“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没有看到,却先吃了一嘴沙子。阿拉善的沙尘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阿拉善的广袤无垠。一个旗县到另一个旗县需要驱车七到八个小时。一户牧民家里到另外一户牧民家里驱车最少的也要一个小时,远的可能要三四个小时。有的时候我们在牧区跑上一天的时间,可能也遇不到一到两户人家。

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中的三个,分别是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还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戈壁滩荒滩,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山地、荒漠草地,还有少量的湿地和耕地。在这片土地上,巍峨耸立的贺兰山、美丽的额济纳胡杨林,延绵八百公里的梭梭林带曾经是阿拉善天然的三大生态屏障,不仅为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也是我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上个世纪中后期,因为各种原因,贺兰山上的森林面积在减少、流经额济纳的黑河断流导致大片胡杨林枯萎死亡、曾经延绵八百公里的梭梭林也在一片一片的消失。从那个时候开始,阿拉善呈现的就是“天苍苍、野茫茫、不见草地见黄沙”的荒芜景象,也一度成为了“沙尘暴”的代名词。

2004年,一群企业家因为一粒沙而结缘,开启了SEE的篇章,同时也开启了我们对沙尘暴、荒漠化、防沙治沙的思考。我们时常在问,怎么才能用客观、科学、尊重的态度看待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能够用理性的思维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我们思考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年的实践,但有一点我们深信,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SEE的第一个十年,是点亮“星星之火”的十年,是思考和实践的十年,也是一个修炼内功的十年。在那十年的时间里,我们邀请了十多家科研机构对阿拉善生态环境、对阿拉善资源状况,特别是水资源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在那十年时间里,我们跟当地的牧民一起探索社区的公益地保护、我们跟农民一起探索节水型农业、我们建立了防沙治沙基地、我们做了荒漠草原的修复实验......那段时间我们做了很多,也积累了很多荒漠化防治的经验。

2014年,是SEE第二个十年的开启,在这一年,SEE基金会变成了公募性基金会。借助这个契机,我们对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业务进行系统的梳理,把目光聚焦在植被恢复与保护利用、绿洲地下水保护和荒漠化防治自然教育。

对于植被恢复和保护,我们在2014年给自己定了一个亿的小目标,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一亿棵梭梭项目。计划用十年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借助梭梭的衍生价值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提出一个亿小目标的时候有很多人问过我们,这一个亿的数据是怎么来的?你们拍脑袋想出来的吗?我想说当然不是,当时在这个项目落地之前,我们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邀请专业的科学家和专家采用3S技术对阿拉善的植被情况、水资源情况、降雨量情况和地质地貌等进行叠加分析,再加上对SEE基金会整合资源能力的分析和判断,结合当地政府对整个阿拉善植被恢复的整体规划做出的相对科学的一个数据判断。

项目的过程中也有人说过,这不就是一个种树的项目吗?但实际上这不简简单单只是一个种树的项目,一亿棵梭梭只是项目的名称,种树也只是手段而已。这个项目背后的逻辑包含了生态修复、生态扶贫、乡村振兴,人人公益等等方面的内容,属于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截至2022年,我们在阿拉善地区已经累计种植7843万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同时也培育了十几个合作社。借助梭梭接种肉苁蓉提升了当地牧民的水平,很多年轻人也慢慢回归到牧区,牧区不再是曾经老龄化和空心化的代名词,它又恢复了自身的活力。有超过5亿人次的公众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直接或者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项目完成之后将产生173.6万吨的碳汇量,为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出一份社会组织的力量。

基于项目的发展和宣传,越来越多的公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和资源开始关注西北的荒漠化防治领域。以阿拉善盟为例,2014年当地的人工造林面积不足50万亩,截至到2022年,因为各界的关注和社会资金的介入,整个阿拉善盟的人工造林面积已经超过600万亩。

绿洲地下水保护项目,是以推广包括节水小米为主的节水作物,通过当地农牧民对一些节水技术的应用,跟当地的农民一起探索节水政策的落地。企业家也成立了社会企业帮助进行小米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帮助农牧民解决后顾之忧。截至2022年,推广了节水小米共3.5万亩,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也在阿拉善盟最大的地下水超采地区腰坝绿洲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和传统的玉米漫灌相比,节水小米的节水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达到50%以上,2021年逐步将在腰坝绿洲节水的经验推广到其它绿洲。

荒漠化自然教育,让你更懂荒漠。我们在做项目的同时也时常思考:引导公众或者捐赠人参与公益项目,难道仅仅是为了种一棵梭梭或者种下一粒小米吗?当然不是,也时常在想,如何能够通过梭梭或者小米让我们的公众、捐赠人和其他关注者更深地认识荒漠、荒漠化、沙漠、沙漠化。随着自然教育在中国的兴起,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把自然教育纳入项目的重要策略中。

相比一亿棵梭梭的一个亿的小目标,我们把这个项目的目标定得比较宏大,希望能够成为中国荒漠化地区乃至世界荒漠化地区荒漠化自然教育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和示范。基于这个宏大的目标,在荒漠化自然教育基本没有可以参考案例的情况下,我们先后开发了通史类课程、体验类课程、探索类、游学类和校本课程,已经逐步形成了SEE的荒漠化防治的课程体系。我们从2018年开始做自然教育,截至2022年,在线下开展了近100场活动,有近1万人的参与。

为了让公众和捐赠人可以更深刻地认知到荒漠化现状,能够有些多元化的参与,我们先后在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建立了两个防沙治沙宣传教育的示范基地。

如今的阿拉善,放眼望去,不再是过去的满目黄沙。现在从阿拉善左旗向4个方向出发会有一种穿越在草原上的感觉,虽然仅仅只能被称为荒漠草原,但这一点绿色足以让我们有坚持下去的动力。相信未来SEE基金会一定能够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参与荒漠化防治的成功典范和众筹平台,我们也会继续服务荒漠化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