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新经济与传统产业边界逐渐消融,也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新势力上市公司。新经济行业与企业如何交相辉映?未来又将如何发展、演变?
中新经纬“V观财报”栏目推出【券商看新经济这十年】报道,每期邀请一位券商分析师,解读新经济热点行业十年间的发展变化。
本期嘉宾为:民生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邓永康。
【资料图】
中新经纬8月31日电 (付健青)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以风电、光伏发电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实现“华丽蜕变”。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我国电力生产能力快速提高,特别是风电光伏发电发展迅速。2021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达到23.8亿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倍,年均增速8.4%,其中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合计6.35亿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
“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最迅速国家”
风电、光伏,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概念,装机数据亦印证了两大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光伏方面,IEA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累计装机超940GW,其中中国累计装机308.5GW;从业人员上,IRENA数据统计,中国达到220万人,而美国仅为25万人。
风电方面,GWEC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累计装机达到837GW,其中国内累计装机达到328.5GW,占据全球总装机容量的39%;2021年全球新增93.6GW,国内新增47.6GW,占比超50%。
“整体来看,目前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邓永康对中新经纬表示,从供给端看,全球主要光伏、风电制造产业都集中在国内;从需求端看,“发、输、配、用、储”各环节配套需求蓬勃向上。
邓永康指出,虽然中国的可再生产业相对于海外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在自上而下政策推动下、自下而上的经济性等因素驱动下,光伏与风电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
邓永康表示,若要实现上述规划的非化能源占比目标,“十四五”期间光伏、风电的年均新增装机量预计将达到90GW与50GW。
“从资源和项目端均有一定支撑”,邓永康进一步解释,截至目前,全国多省市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能源规划,风电、光伏的新增装机目标超过600GW。具体项目上,目前第一批风光大基地正在顺利推进,第二批项目也逐步开始开工建设,风电、光伏需求持续向好。
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将齐头并进
光伏发电,其实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近些年,关于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哪个经济效益更高的争论一直未停,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建设地点:分布式光伏一般建在楼顶和蔬菜大棚等地方,充分利用空间;集中式光伏则大规模建在沙漠、戈壁等地区。
因此,输送距离成为最直观的差异。分布式光伏一般“就地并网”,线路的损耗相对较低,直接补充当地电量,供当地及附近用户使用。而集中式光伏发电经高压并网,将电一层层地输送当更高的电压等级,以实现“西电东输”。
不过,集中式光伏拥有建设周期短、环境适应能力强、运行成本低、受空间限制小和容易扩容等分布式光伏不具备的优点。
那么,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会有明显倾向性吗?
“作为‘十四五’期间光伏装机规模增长的两大重要抓手,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是在齐头并进的。”邓永康指出,两者目前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邓永康解释,分布式光伏受益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下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的推进,叠加地方政府的鼓励推广,预期未来增速不断提升。同时,目前电力市场化改革正在持续推进,多地区电价大幅上涨,企业面临用电成本高的压力,而分布式光伏凭借着“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下游业主能够通过消纳分布式光伏产生的电量享受折扣,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的意愿有望提升。
而在集中式方面,邓永康介绍,国家同样在大力推动风光大基地建设,大基地项目主要集中于三北的沙漠、戈壁、盐碱滩等地区,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可利用特高压输送电力,具备成本优势。西南部以云贵川为重点,打造一批水风光互补项目,形成以区域电网为支撑、输电通道为牵引、以高效消纳为目标的项目。除此之外,湖北宜昌市、天津等城市也结合当地生态,积极规划若干百万千瓦级基地项目。
储能是新能源革命中重要一环
随着国家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导致发电端与用电端难以匹配,对电网的灵活性提出了新要求。
储能系统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解决供电生产的连续性和用电需求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实现电力在发电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的稳定运行。
邓永康表示,在工商业和户用场景中,储能通过对于电能在时间维度上的调度进行削峰填谷、峰谷套利,可平滑需求,也可为终端用户节省用电成本。
对于未来发展,邓永康指出,储能是新能源革命重要一环,目前尚处于产业化初步阶段,借鉴光伏、风电发展历程,驱动储能行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有两点:短期驱动力——政策导向,依赖于补贴;中长期驱动力——商业模式和经济性。
邓永康称,“目前,我们认为储能已经迎来了较为明确的政策拐点,有望步入高速增长阶段。”
哪些企业有望腾飞?
Wind数据显示,在A股市场中,仅申万二级行业中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就合计有95家公司。
虽然在业绩方面,超七成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不足10亿元。但是作为成长股来看,上述95家公司在二级市场表现抢眼,截至7月31日收盘,年内平均涨幅4.83%。在这之中,2021年转型光伏电池产业的钧达股份、科创板新军昱能科技更是涨超100%。另外,在储能概念上,Wind列示的42家公司,祥鑫科技、派能科技、申菱环境分别以137.39%、98.71%、89.04%的涨幅位列前三。
同期,上证指数跌10.62%,深证成指跌17.44%,创业板指跌19.63%。
邓永康建议,结合行业基本面发展情况来看,可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光伏电池片技术变革大幕正式揭开,在“形成投产-规模化效应降本-持续扩产”的良性循环过程中,享受技术红利的企业有望迎来“市占率提升+享受技术溢价”的双重优势;
二是在光伏需求高速增长的同时储能产业也在加速繁荣,逆变器厂商有望受益于光伏与储能双赛道的高景气度;
三是辅材方面,技术变革较小且壁垒深厚的环节有望受益于光伏的高增长性;
四是受益于海风高成长性、高价值量的海缆和管桩相关公司,市场地位和大型化配套能力领先的零部件龙头,具有领先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整机厂等。
邓永康指出,在行业发展初期,拥有大局观和前瞻性、能够及时洞察行业前进所需的关键要素,并能够引领行业变革、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公司是优秀的。而随着行业发展趋于成熟,能够认真打好精细化生产、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等内功,并积极寻找新的成长曲线的公司,更有望长青。(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