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财经要闻 >

信息:疫情如何影响心理健康?中科院院士告诉你答案

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则科学简报显示,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其中年轻人受到的影响尤其大。

没感染的、已感染的以及感染康复的人,都有可能受此影响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许多人紧张、焦虑、失眠,甚至抑郁,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


(相关资料图)

针对疫情引发的精神心理问题,早在疫情暴发的初期,即2020年的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印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应急救援和心理疏导的政策文件,采取了相关措施,比如设立了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全国的公立医院设立了600多条心理援助热线。

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显著增加,如何应对焦虑?

但现在做的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客观而言,整个社会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于如何防止疫情传播和治愈、拯救感染者,由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像是一种“隐形伤痕”。

2020年疫情暴发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和课题组在全国进行了线上调查,了解新冠疫情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在那一年后,课题组又进行了追访,发现了一些意外的结论。

在持续了三年后,疫情究竟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常态,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更好地抚慰那些受到心理困扰的人群?就这些问题,南风窗近日专访了陆林院士,请他谈谈疫后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不确定的状态可能使人抑郁

南风窗:我们在新冠疫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做了哪些研究?新冠疫情整体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冲击的主要病症表现有哪些?范围多大,程度如何?

陆林: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们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来研究新冠疫情的心理影响。2020年,我们在线上调查了5万多人,还在武汉开展了包括新冠疫情对一般人群、儿童青少年、武汉大学生、一线医务人员、新冠感染者等不同群体造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们还对疫情给公众的心理健康带来的长期影响进行了纵向研究,探讨了疫情期间公众的网络成瘾和物质使用行为、与COVID-19疫苗相关的心理压力等等。

《在一起》剧照

2020年的研究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被调查对象有近一半的人出现了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失眠症状或者急性应激症状。

一年后,我们进行了追访,耐人寻味的是,在疫情暴发12个月后,焦虑、失眠呈显著缓解趋势,但是抑郁呈轻度恶化趋势,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也明显变多了。

我们当时也觉得奇怪,但这个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只能基于调查结果做一些推论。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不了解病毒,比较紧张、恐慌、担心,这都是焦虑的表现。而对一年以后,大家开始了解病毒,不那么恐慌。

但整个社会因为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收入的减少,甚至是失业人数的增加或者长期被隔离的人多了,人就变得抑郁了。这是我们调查的一个样本,只能是参考,不一定有普遍性。

南风窗:新冠疫情是怎样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样的?

陆林:对于新冠患者和康复者来说,除了呼吸系统的症状,神经精神症状也较为常见,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生化证据显示新冠肺炎严重的患者,尤其是存在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可能伴随有神经免疫功能障碍和脑损伤。

早在新冠疫情初期,研究发现,新冠感染可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体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引起神经炎症反应。新冠病毒对免疫功能和神经炎症的破坏最终也都会导致脑损伤,表现出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

更重要的是,对于大众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严重的应激性事件,它可能让人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各种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

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就可能变得紧张、焦虑,不确定的事越多,焦虑、失眠就会越多,进而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对其中一部分人来说,不确定性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变成抑郁。

《在一起》剧照

新冠疫情刚开始是不确定事件,但半年以后是基本确定了,也有了相应的治疗手段。

此时,所在地方的防控措施成了不确定性事件,比如我被拉去哪里隔离或者住所会不会被封控、工作会不会没有了等新的不确定性,让人持续处于一种应激状态。

今年,全国各地出现的疫情反复,使得很多人居家隔离,工作和经济收入出现不确定性,社交活动减少,这些因素也会引起部分敏感的人群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

青少年、女性、一线工作者

受到的影响尤其大

南风窗: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在新冠疫情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何不同?

陆林: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一线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其家属、感染者的密接者、隔离者和因疫情失业的人群是疫情相关精神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在大流行的第一年2020年,全球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增加了25%,其中青少年受到的影响尤其大。

成年人因为经历较多,也懂得寻求帮助,心理耐受能力比较强。青少年此前经历的心理刺激少,心理弹性尚不成熟。遇到疫情这一应激事件时,反应更大。

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 《大考》剧照

另外,疫情期间,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上网课,不能外出与同龄人交流、缺乏充分的体育锻炼,沉迷于游戏、手机,网络成瘾的比例明显增加,长期居家也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或者被父母严格监管,使得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发生率明显增加。

而且长时间的线上授课和电子设备的使用,使得儿童青少年去线下课堂上课的意愿降低。

此外,有研究显示,女性受到的影响比男性更严重,患有基础疾病的人们更有可能出现精神健康问题。在所有灾难面前女性受影响更大,因为女性跟男性相比,更是一个弱势群体。

女性在疫情期间作出了重要贡献 / 《在一起》剧照

在疫情居家期间,女性要承担更多的任务。

而且,其他国家的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家暴增加了不少,受害最大的是女性。一是因为疫情居家,两人相处的时间变长,平时可能因为上班没有机会家暴,居家期间这种机会变多。二是因为受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增加,人们的情绪变得易怒暴躁。女性心理健康受影响较严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照护者(医生、护士)大多是女性。这个行业决定了女性受影响更多。

2020年疫情暴发期间,我们调查了1.6万多名医务人员,其中抑郁比例是45%,焦虑为34%,失眠有22%,应激症状有34%,还有很多人有躯体化症状。

对新冠患者及康复者而言,除了病毒和疾病引起的精神心理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还面临污名化的问题。因为对病毒的恐惧,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康复者往往受到歧视,很多人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担心被歧视,这给他们带来很大心理压力。

疫情对老年人影响也很大。老年人因不能外出活动与同伴交流,会感觉到社交的孤立,产生孤独感,长期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

疫情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在一起》剧照

南风窗:新冠患者痊愈后,是否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陆林:这个是有可能的,有调查显示,新冠治愈患者康复后仍有19.7%的人报告至少存在一种精神病性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失眠、头痛、自主神经失调、认知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而非指责。这种传染病是谁都可能得的,歧视和偏见会严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我们应该对新冠肺炎有科学的认知,患者彻底好了后,理论上不会再有传染性。但我们很多人有误解,觉得一个人得过后是不是还有传染性。所以科学知识的普及很重要。

南风窗:你2020年做了相关的研究,相比于那个时候,当下的疫情状态造成的心理问题跟当时有什么变化和特点吗?

陆林:即使在疫情过去之后,疫情对精神心理的长期影响仍然存在。根据进入21世纪以来几次重大传染病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传染病大流行后医务人员和感染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病率均高于20%,大众的PTSD患病率也接近20%,并且在疫情暴发6个月后PTSD患病率较6个月内并无显著性差异。特别是新冠患者和康复者,即使身体恢复健康,但部分人仍可能生活在抑郁和焦虑中。

我们课题组一个长期的研究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调查显示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失眠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7.9%、31.6%和29.2%,急性应激症状的检出率为24.4%,任何一种精神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47.1%。

而在疫情暴发后12个月内焦虑和失眠呈缓解趋势,但是抑郁呈轻度恶化趋势。

南风窗:最近一些封控区内发生了一些极端事件,给人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冲击,这种冲击跟新冠疫情本身的心理冲击,哪个危害性更大?

陆林:这二者带来的危害性不能说谁好谁坏,对于个体而言,赶上哪一个都不是好事。我们的各种配套措施要到位。在武汉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给政府的建议是,实行倒班制,一定不要让一线人员过度疲劳,配给的物资要丰富。

我们当时建议,到方舱医院里的人吃得要比家里的好点,能得到好的保障,不要给他们造成心理冲击。

另外就是要人性化,还要给大家安全感,在疫情信息透明化的同时,并给大家充分的解释和沟通的渠道和机会。

像呵护身体一样重视心理健康

南风窗:我们要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陆林:通俗地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积极向上、自我认可、言行一致的个人心境,具备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首先在大部分时间处于愉悦的或内心平静的状态,没有持续的心理冲突;其次应自食其力,有依靠自己在社会生存的能力。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饮食有节、睡眠充足、适度运动、张弛有度是身心健康的基础。睡前避免过早上床,一日三餐不要暴饮暴食,尤其晚餐勿食过饱;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兴趣爱好,增加生活乐趣,提高整体生活满意度。

及时纾解负面情绪。可以找好朋友、同学、亲友等倾诉自己苦闷的心情,从他们那里获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压抑的心情仍不能得到缓解,可以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避免以不良的方式宣泄情绪,如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等,这样只会进一步危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保持社交联系。人际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通过社交活动,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激励感,大大增强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力量,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同时,与人交往要注意甄别是否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聚众饮酒、赌博等不良行为,不但损害个人身心健康,还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再就是减少看网络视频等使用电子平台的时间,同时建议浏览疫情相关信息应低于一个小时、并且关注可靠信息。

南风窗:我们现在对疫情模式下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支持有无采取什么措施、设立什么计划?哪些方面还需改进?

陆林:就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而言,我建议完善我国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这需要推动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诊疗模式,构建社会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精神心理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提高精神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我国国民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度,消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问题。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信息:疫情如何影响心理健康?中科院院...
“双11”的快递,12月才收到!
“三重疫情”冲击美国:上周近2万人因流...
环球视点!11月CPI、PPI数据将公布,这...
决定原油市场命运的第一件大事来了,今...
内部人士举报华大基因核酸造假,众多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