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文化 >

赏花灯 是从春节到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年俗

“正月里来呀看花灯,看的什么灯?大宫灯,红彤彤;走马灯,转不停;金鱼灯,摇尾巴;金灯银灯五彩灯,一盏一盏数不清……”赏花灯,是从春节到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年俗活动。中国的花灯自西汉开始,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它的形、色、质、彩,记录了中华民族用火文明的历史轨迹。一盏盏饱含劳动人民创意与智慧的花灯,不仅烘托起浓厚的节日氛围,也寄托着国人祈福求祥、追求浪漫的生活理想。

从宫廷走向民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楚辞》中便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描写,这里的“镫”就是“灯”的繁体字。春秋战国时期,照明用的油灯开始出现,此时的灯主要指青铜制作的灯台。但是光有灯台无法解决火焰被风吹灭的问题,于是古人在火焰周围加了一圈保护层,只在需要照明的地方放开一个口。我们在汉代出土的青铜器长信宫灯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特点。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丝绸纺织技术的提高,既可以透光又可以遮风的灯笼逐渐被发明出来。明代徐炬在《新镌古今事物原始全书》中写道:“灯笼一名‘篝’,烛燃于内,光映于外。”“篝”字最初指竹篓。从字形不难看出,它是一种用竹条编成、周身布满网眼儿的器物。《南史》记载:“壁上挂葛灯笼。”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原始雏形。后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原始的灯笼发展成为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西汉时期,有一年,大病初愈的汉武帝想感谢太一神,便命人在甘泉宫修建祭坛,于正月十五在宫中彻夜燃灯,祭祀太一神。后来就演变为元宵节点灯的俗。还有一种说法是与宗教信仰相关。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笃信佛教的汉明帝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便命人这天夜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无论哪种说法,元宵节观灯的俗最早都来源于宫廷,到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大众的节庆活动。汉代祭祀、礼佛使用的精美灯品,以及在正月十五燃灯的惯,作为元宵节的重要俗被保留下来。

兴起于汉代的花灯,在唐宋时期最为兴盛。在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唐代,皇帝不仅是元宵灯会的决策者、倡导者,也是积极参与者。唐玄宗正式制定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三日的制度。在这三天国家法定节假日里,不仅各官署停止办公,就连保卫皇宫的金吾卫也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尽情观灯游乐。显赫的富豪宅第纷纷斥重金搭彩楼,“盛造灯笼烧灯”。甚至连邻国的皇室也知道大唐皇帝的喜好,每逢元宵节便进贡一批珍奇灯品。

到了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赏花灯活动仍因得到皇家的大力倡导而进入繁盛时期。南宋诗人陆游曾两次观赏临安的灯市,留下了“笙歌灯火连夜明”的名句。描写元宵节花灯盛况的最著名篇章莫过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难看出,当时的元宵灯会已经遍布大街小巷,样式繁多的花灯争相竞秀,一派热闹的景象。

明代兴起了燃放河灯的风气。元宵佳节,秦淮河河面上燃放水灯万盏,场面十分壮观。明代的商业已经十分繁盛,灯市成为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充分表明民间对花灯的需求之旺。清代宫廷虽不再举办官方的灯会,但民间元宵节赏灯、贩灯的俗依旧。此时的花灯已经完全从宫廷走向千家万户,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

充满匠人智慧

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元宵节特种邮票。第二枚“赏花灯”包括了鲤鱼灯、荷花灯、走马灯、气死风灯等经典灯笼样式。

花灯艺术综合了剪纸、绘画、雕塑、建筑、皮影、刺绣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可谓集百工事于一灯。经过历朝历代无数能工巧匠的细心之作,花灯的题材不断丰富,品种日益增多,制作工艺也越来越讲究。到了明代,中国的花灯基本形成“京”“苏”“福”“粤”四大流派。“京”指京城,“苏”指江苏苏州,“福”指福建泉州、福州,“粤”指广东潮州、佛山。从种类上看,花灯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北京花灯历史悠久,用料考究,典雅大气。宫灯,是北京花灯中的代表。北京宫灯多用红木、紫檀木、楠木等贵重木材做骨架,镶纱绢、玻璃做灯片画屏,装饰往往雕镂绘画并用。造型多为六角、八角或十二角,灯内底部设置蜡烛,灯下方挂有金色或红色的流苏装饰。宫灯的窗扇要贴绢装玻璃,虽然小巧,但做起来一点不比真正的窗户省事。传统宫灯不用一颗钉,全部是榫卯结构,因此框架必须结实,设计要合理。宫灯窗扇的绘画也是一道独特的工序。古时宫灯用绢纱,窗扇绘画与普通绘画并无二致。代有了玻璃,宫灯窗扇绘画就要像画鼻壶的内画一样反着画。北京宫灯里外有好几层围子,上层垂花,下层出脚,顶上带个葫芦头。这样的造型和钩心斗角的宫殿在构造上异曲同工,无怪乎宫灯放在宫殿里十分和谐,因为它本来就是建筑的延伸。榫卯结构的宫灯可装可卸,不用时,取下灯屏、拆散架子,分别叠放收藏,十分便利。

苏州花灯以花色纷繁、工艺精巧、风格灵秀著称。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灯品》中称:“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走马灯是苏州花灯中的经典。它的外形类似宫灯,灯片用纸、纱、玻璃等透明材料做成,多为六面,正中有一立轴,轴上方装有叶轮,轴中央装两根垂直交叉的细铁丝,上贴绘制好的纸质图案。点燃灯内蜡烛后,热气上行,气流推动叶轮转动,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因最初绘制的图案都是古代武将骑马打仗图,所以被称作走马灯。周密在《武林旧事·灯品》中描述走马灯:“有五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后来,走马灯的灯画题材日益丰富,出现了人物、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走马灯远望外形如亭台楼阁,看彩绘人物故事循环展现,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走马灯的发明,不仅让花灯活了起来,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空气对流原理。从这一点上说,走马灯是现代燃气涡轮机的萌芽。在欧洲,公元1550年左右,才出现类似于我国走马灯的装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认为走马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

泉州、福州一带的花灯大多是将劈好的竹篾绑扎成各种形状的灯骨架,粘糊上色纸,纸上绘山水、人物、花鸟,内放蜡烛或小油灯,有的还放上了檀香,这种花灯被称为彩扎花灯。明代《温陵旧事》中曾这样描述内置檀香的彩扎花灯:“灯火三层,爇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彩扎艺人为了展示自己的手艺,每年都会别出心裁,打出自家字号,相互竞赛。到了明清,玻璃制造业发展起来后,工匠们把玻璃抽成丝,泉州人叫这种玻璃丝为“料丝”。一些彩扎艺人把料丝用到花灯制作工艺中,名噪一时的泉州料丝灯便面世了。

粤派花灯多以金纸为底,上贴剪纸或绢画,配以五彩排穗、七色彩球、明镜、璎珞等装饰,望之金光灿灿,热闹华丽,极富民族风格和乡土色彩。作为粤派花灯的代表,佛山花灯讲究灯面滑自然,不露“廊骨”,并能防晒防水,适应各种环境展演,可保持较长时间的观赏效果。花灯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作装饰,纹样丰富,金碧辉煌。花灯品类繁多,有富贵灯、龙船灯、宝塔灯、人物灯、动物灯、亭台楼阁灯、花鸟虫鱼瓜果灯等。佛山花灯中的头牌彩灯,灯高数米,三层亭台楼阁,大灯中有小灯,主灯之外有衬灯,精美玲珑。

象征喜庆富贵与浪漫

花灯的存在与民俗节庆活动紧密相连,它不仅增加了节日气氛,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花灯的应用场合越来越多,象征意义越来越丰富。

喜庆富贵的大红灯笼具有红红火火、幸福光明、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等多重象征,它是良辰喜庆之时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红灯笼还被民间视为光明的使者,有消灾辟邪的寓意。在很多地方,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的夜晚,各家各户要安排专人提着一盏红灯笼把屋院内外都照一遍。

常言道“盛事办灯会”,花灯也代表着太盛世与荣华富贵。《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将花灯装点下的豪门富贵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得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

花灯也是浪漫的代言人。“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封建社会,女子轻易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只有在元宵灯节才能结伴出来游玩。所以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多少文人墨客都描写了花灯下才子佳人的故事。明代小说集《喻世明言》中便有《张舜美灯宵得丽女》的故事。讲的是张姓秀才在元宵节出游看灯时拾到一个手帕,上面写着“拾到者,如有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是也。”第二年的元宵节,张秀才依言赴约,二人一见钟情,结成伴侣,远走高飞。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赏花灯 是从春节到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年俗
成都家书用一封封家书传递真情弘扬家国情怀
北魏时期石窟艺术兴盛 营州是中国古代...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持续文化破圈 让剧...
辽宁大剧院综合运用五种芭蕾风格编创榜样
剧情变得单薄情节枯燥乏味 IP时代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