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16日,以“融合·创新”为主题的“2017军民两用企业峰会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全国理事会年会”在大成路9号酒店举办。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发表了以“让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先行先试”为主题的主旨演讲。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发表主旨演讲(马建芬 摄)
薛惠锋在报告中说,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薛惠锋认为,开发太空,是一种亦军亦民、以民为主、并带有军事遏制作用的撒手锏,是军民深度融合的战略制高点,建议从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统筹考虑。
在战略上,把开发太空资源和掌握制天权统一起来。薛惠锋介绍说,一方面,开发更高更远的深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军事领域也不可逆转地向前延伸,由陆地、海洋、空中扩展到太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开发航天技术、增强太空力量,不仅能够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的发展,而且能对陆地、海洋、空中、网络进行全方位的威慑。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维持战略平衡的“稳定器”,是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最首要、最关键的战略任务。
在战役上,把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的优势融合起来。薛惠锋表示, 推动太空领域军民融合,迫切需要打破军民界限,把军民航天规划、太空政策、空间资源、基础设施统筹起来,而实现军转民、民参军的关键突破口,是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的融合。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把军工企业“技术优势、研发优势、集成优势”和非军工企业的“投资优势、市场优势、专项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打通航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里地。
在战术上,让打通转移通道和做大转移平台联动起来。薛惠锋介绍说,十二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促进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网信军民融合发展联盟”、“国防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的依托单位,汇聚了航天领域各单位近3.7万项专利技术、以及延伸到国防领域的近17万项专利技术。近几年来,十二院以航天专利技术转化为总抓手,面向地方、因地制宜,以“需求导引、政府搭台、航天推进、企业唱戏、基金跟随、民众受益”为思路,建设专业化的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资本积聚、产业孵化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薛惠锋介绍说,为建好太空技术转移平台,我们遵循“建、连、转”的三步走路线,由浅入深推动转化。
一是建平台,一揽子发布。十二院面向各地需求,建设技术资源库、转移项目库、线上转移平台等,对分布在各个航天院所的专利技术进行集中展现,根据需求进行关联挖掘、组合推荐,实现“一揽子”发布。一年多来,我们已经实现合肥蜀山、江苏南通、山东威海、辽宁沈阳、广东佛山和深圳等10多个地方“军民融合转移中心”的落地运营(或达成合作意向),为太空技术助推多地经济转型升级搭建了基础性、引导性的平台。
二是连企业,一站式对接。我们依托地方军民融合转移中心,以“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军民融合项目路演对接会等形式,组织航天专利持有企业与当地企业进行面对面技术对接,提供“一站式对接”服务,让企业更直接、更有效地找到符合需求的航天专利技术。“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自举办以来,覆盖全国的近千家军民领域优势单位,每年在近30个地市组织军民两用技术对接活动,年度参与企业达到了800家。前不久,“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第七展区专门介绍了十二院“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的成果。这项赛事已成为军民两用技术交汇融合的重要集散地。
三是转技术,一条链转化。十二院积极探索以“委托”为特点、以“投资”为保障、以“孵化”为路径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模式,借力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中邮保险基金等金融支持手段,同有资金优势的企业开展合作,遴选产业化前景明显的航天专利技术,引导有技术需求和转化条件的企业承接项目技术转化项目,实现一条链转化。例如,十二院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的“航天氢等离子煤制乙炔工程”,攻克了二次开发中的一系列难题,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列为“一号工程”,是航天技术助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
薛惠峰最后表示,让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先行先试是发展机遇。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扎实的改革举措、更坚定的探索步伐,为谋划和推动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