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产经 >

蔡学飞:酒企“涨价去库存”是否可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经纬7月7日电 题:酒企“涨价去库存”是否可取?

作者 蔡学飞 知趣咨询总经理、酒类分析师

蔡学飞

2023年以来,酒企高库存的现象引发对“涨价去库存”的讨论。从逻辑上讲,酒企去库存源于过高的库存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根本上应该降价才能够刺激市场,从而达到去库存的目标。“涨价去库存”看似有些不符合常识,但事实上,其概念并不是消费品首创,而是出现于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涨价去库存”曾在短期内扩大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产能过剩问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高增长,但弊端也很明显,即一旦房地产刺激失效,社会消费将面临着疲惫的状态。

从房地产行业的“涨价去库存”实践中可以看出,任何行业想要通过涨价去库存,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活刚需,二是有可增值预期,而中国酒类产品恰好也具备这两个条件。首先,中国酒是社交性产品,特别是在宴席与礼品市场有着非常强的刚性需求,理论上大部分人都有购酒需求。其次,消费者对于中国酒一直有“酒越老越好”的品类认知,这就带来中国酒随着时间的积累有着可观的增值预期,从而扩大了社会上消费者的用酒需求,为中国酒行业“用时间换空间”的涨价去库存提供了基础。最后,中国酒的多层级分销体系及国内庞大的消费基数,都给中国酒“用空间换时间”的涨价去库存提供了操作环境。

“涨价去库存”本身没有问题,只要操作得当,既可以通过涨价实现去库存,也可以激活社会消费,同时完成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回顾历史,自2016年开始,中国酒行业开启了新一轮的涨价潮。从积极的角度看,高价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社交消费面子需求。同时,随着“喝存一体化”“饮酒高度化”等消费行为的不断发展,酒类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放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了企业的扩张意愿与实力。大量的名酒产品借助消费升级进入渠道也加速了整个酒类消费的品质升级,对于整个行业结构性增长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但值得强调的是,“涨价去库存”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必须一直在增长,拥有较大的增量空间,如果只是在一个存量市场,那么涨价去库存就有“寅吃卯粮”,提前透支市场需求的危险。

具体到中国酒行业,实现“涨价去库存”的前提条件是不断有优质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这也是上一轮酱酒能够爆发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国酒行业此轮试图再通过涨价去库存就很难了。首先是上轮涨价周期刚结束,行业还在消化以前的涨价势能,这本身就需要一个三至五年的过程。其次,此轮高库存的问题不仅是库存过高,更多的是需求不振与预期转弱。且当下各级渠道都是库存高压,渠道无法支撑庞大的库存转移,很难实现去库存。最后,不仅此轮不能通过涨价去库存,涨价还会进一步增加渠道库存成本,降低产品周转效率,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失控与市场消费信心的丧失,恶化市场环境,危及企业品牌形象与信誉。(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实习生 李雯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蔡学飞:酒企“涨价去库存”是否可取?
蔡亮:构建良性交易监管体系,才能管好...
腾讯副总裁李强:行业模型将成为AI大模...
王泽彩:PPP“停摆”,倒逼项目高质量发展
湖北26层养猪大楼:1人养1500头猪 操作...
第二十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