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产经 >

马岗:企业数字化转型需面对虚拟场景落地等问题

中新经纬3月23日电 题:企业数字化转型需面对虚拟场景落地等问题

作者 马岗 零售独立评论人

从两化融合到产业数字化,从新基建到新经济,数字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如何在产业中落地,促进产业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经过调研,笔者用五个场景来剖析数字经济的落地,分别应用了大数据分析等数字科技,覆盖了零售等多个行业。

场景1:数据资产化

2021年,D2C(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品牌)成为零售圈的热门词。D2C这个概念对零售业从业者而言并不新鲜。但D2C在零售行业中应如何更好地落地并普及?

笔者认为,过去以品牌营销为导向的销售方式,随着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变得不再管用。面向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零售成为D2C的新标签,精准洞察消费并为之推出相应的商品和服务,这是D2C落地的精髓所在。

一些企业正在运用这类方法,比如零食品牌良品铺子设立了顾客体验小组并建立数据银行。顾客体验小组采取收集天猫、京东等渠道网购评论,对线下门店顾客进行调研等方式,获取大量顾客反馈数据,再将数据应用于产品改善、内部运营、销售增长等多个方面。

此外,通过大数据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品牌还有海尔、美的、华润啤酒等品牌,用数据撬动增长将会被更多企业所接受。

对外,整合外部流量平台用户数据和商品数据;对内,打通商城、订单、会员、客服等系统,聚合全域数据,对消费者进行洞察,通过改善商品和精准营销来提升业绩,这是零售业落地数字经济的典型场景。

场景2:产销客协同

家居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消费频次低,单价高,个性化程度高,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家居行业都是电商渗透率最低的行业之一。

家居行业是薄利行业,这个行业里,工厂、经销商、零售卖场都天天吼着赚不到钱,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高,也是这个原因。家居行业消费频次低,商品体积大,在淡季闲置空间和闲置人力都会摊薄到每一件出售的商品上,从而导致商品加价率高。归根结底,这个行业低效,怎么破?

笔者认为,构建S2B2C平台(从供应商到零售商到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拎包服务,可能成为家居企业的新玩法。

集合了不同种类的产品供货商的家居S2B2C平台,可以为装修公司和终端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组合方案。比如,为装修公司提供整装销售系统和BIM(建筑信息模型)虚拟装修,提升中小装修公司的谈单效率和成交效率。整装销售系统帮助家居品牌和装修公司实现快速设计,优化设计效率,并为消费者提供VR(虚拟现实)沉浸体验,以“所见即所得”打消客户顾虑,以提高谈单、成交效率。BIM系统模拟整个装修流程,并在后续实际装修中提供全流程作业指令,指导装修公司获知不同装修阶段各自需要的辅材、主材、工种员工类型等信息,节约成本,优化装修效率,缩短工期。

消费者也可以通过BIM系统打造的3D模型切实感知在不同时间点装修效果,此外,通过平台,消费者可以与装修企业线上协同,减少与材料供应方、装修方、监工方多方反复确认的精力投入。

S2B2C平台是传统B2C电子商务向供应链上游延伸的创新,对提升整个链条的数字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除了在家居行业应用,S2B2C平台还可以在农产品电商、跨境电商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整合产业链相关角色,实现链条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的共享协同,提升产业效率,这适用于资源分散、需求低频、协同低效的行业落地数字经济。

场景3:虚拟设计

鞋类产品的开发设计复杂且周期较长。通常情况,设计一款运动鞋需要32周左右,需要经历:设计稿——样品试做——开会样——销售样——确认样——大货样等6大节点。其中,前期样品的确认需要经过不断修改筛选,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确认样都会进入大货样,还需要经过订货会的零售商们再一轮的筛选,最终20%―30%的设计通过订货会进入最终生产环节。

缩短设计周期,就意味着能更早上架销售,资金回笼更快,库存积压风险更低,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已有企业将3D建模引入到鞋类设计中,将整个鞋类设计的周期缩短到6周。比如,时谛智能构建的3D数字化设计平台,通过3D模型导出2D纸板制作鞋面,用3D打印制作鞋底,可以快速得到第一只样品鞋。另外,通过平台的协同管理功能,品牌内部各部门、外部材料供应商、鞋厂都可在线沟通信息同步,甚至可以在设计环节就提出潜在的风险预估,减少后期返工重新修改设计方案。这与家居S2B2C平台打造的整装设计系统和BIM虚拟装修有些相似。

虚拟设计,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缩短设计周期,还能通过虚拟订货会节约资金。

虚拟世界正从平面的XY轴向拥有Z轴的3D世界进行演进,眼前的3D虚拟设计,以及被各大科技公司推崇的元宇宙都是这个方向。将二维设计进行三维建模,进行仿真设计,同时将设计成果共享给产业链条的相关方,前瞻性地规避设计风险,进而缩短设计周期并节约设计成本,这是设计领域落地数字经济的典型场景。

场景4:智能工厂

近几年,直播电商、拼团等新的销售方式被更多企业所接受,加之消费者个性化程度的提升,需要品牌商和零售商更精准地控制库存,这对成衣制造的柔性制造有着更高的要求。

外部市场要求制造商有小批量快速反应的制造能力,而规模小的中小制衣厂,产能分散,数字化程度低,整体协同度低,如果无法及时响应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对中小服装企业而言,一边是快速变化的时尚潮流,消费者的服装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另一边是电商多批次预售预订让订单的碎片化程度加剧。中小服装厂能拿到的订单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品类多、单一品类数量少的特征。考虑到生产排期、产线布置等成本,对于件数低于200件的订单,中小服装厂基本无法赢利。

小单快反,对消费者而言是个性化的需求,对零售商而言,是防止库存积压的法宝。但是,对中小服装厂则是挑战,能实现小单快反就是机会,否则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出局。

一些企业正通过科技的手段对中小纺织企业进行改造,让中小纺织企业能够协同消化更大的订单,也能快速响应小批量、多款式、多批次的柔性制造。比如通过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建立云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科技企业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特性,重构制造业分工协作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这在制造业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制造企业落地数字经济的重要场景。

场景5:端云协同

工程造价公司,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由于工程造价本身的单件性、多次性、组合性、复杂性等特点,每份工程造价成果都需要经过计量、计价及询价工作对数据进行加工核算才能完成,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委托方时间节点限制,造价师需要加班加点来完成造价成果的输出。

显然,依靠单机版软件作业和依靠个体经验来提升造价效率已经没有空间了,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工程造价进行融合,提升造价的效率?

在实践中,一些厂商提供了端+云的协同方案,构建了价材云端数据库,提升造价师询价的精度和效率,进而提升整体造价的作业效率。

在端+云协同中,端代表个体作业者,云代表着集体智慧,将集体智慧通过数字科技进行加工和共享,赋能给个体作业者,最大程度提升个体作业效率。

知识密集型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产业了大量工作成果,如何通过云平台将工作成果进行加工,实现知识的反复利用,提升工作效率或者智能质检,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思考的问题。想明白了这点,知识密集型企业落地数字经济就迎刃而解。

对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和落地数字经济,不是跟风盲目追求新概念,不是片面追求新技术应用,而是企业经营管理与数字科技融合的过程,以提升组织效率和组织收益为目标。在组织内部,从提升组织成员的数字素养入手,内部形成数字化氛围,再围绕现有生产要素和经营特点,用数字化手段对组织管理、商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对客触点等方面进行重构或者优化,务实而为才是王道。(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毕业旅行、电子产品……“后高考经济”...
爱奥乐医疗器械“违规生产”被罚3.5万元
单只羊平均利润300元左右 肉羊出栏价格...
银行高管受贿案牵出宝华集团房产贿赂、...
剑南春称与古井贡酒达成共识 自愿申请...
金山软件游戏业务下滑 办公软件业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