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押注氢能背后:重复建设、地方保护、骗补等弯路还会再走一次吗
本刊记者/陈惟杉
发于2021.3.1总第985期《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对外发布,被业内称为“新国补”,这一针对燃料电池汽车的专项政策再一次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氢能产业的冲动。
“‘新国补’出台,对申请示范城市群有几条限定条件,比如要求至少建成两座加氢站、推广1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且要求地方初步构建政策体系,所以去年9月21日后一些地方密集出台支持燃料电池车发展的规划、布局加氢站。”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主任赵吉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汽车产业辐射面广,地方政府对其拉动经济增长寄予厚望,加之被能源革命的概念所吸引,地方政府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渴望并不难理解。有地方政府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作为未来可能的支柱产业,现在砸入多少钱都不为过,如果别人抢先布局后就没有机会了。“我们在纯电动汽车上就没抓住机会,这次不能再错过。”
已经经过两轮评选的示范城市群名单尚未出炉。但无论是将奖补面向特定城市群,还是奖补额度,“新国补”都显得更为审慎,被外界解读为吸取了纯电动车补贴的教训。但是地方政府的冲动依旧,各地纷纷押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究竟意味着什么?重复建设、地方保护、骗补等等过往走过的弯路还会再走一次吗?
冲刺“示范城市群”
2020年,地方政府关于氢能产业的规划密集发布,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看来,推动这一次热潮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下称《通知》),“为了能赶上这趟车,地方政府加快出台地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