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池河上,静卧于岁月深处的铁索吊桥锈迹斑斑,长满藤蔓。
(资料图)
铁索吊桥不远处,贵黔高速鸭池河特大桥则如红色巨龙凌空飞度,伸向远方。
两座相隔六十余载桥梁的隔空对话,诉说着毕节出山通道的沧桑巨变,共同弹奏乌蒙山区交通巨变的动人乐章。
鸭池河上的铁索吊桥
交通巨变,让昔日边远闭塞的乌蒙山区打开山门,拥抱世界。让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让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人类反贫困战役在磅礴乌蒙深处取得了辉煌胜利,绘就了同步小康壮美图景。
交通巨变,让万峰耸峙的毕节破除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区位优势愈加凸显,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汇聚,毕节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个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正在崛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交通巨变让毕节区位优势越加凸显
晨曦初露,薄雾升腾。峡谷之上,成贵铁路鸭池河特大桥如蓝色巨龙,凌空飞度,穿云而出。大桥上,一列列车风驰电掣,驶向山外。
成贵铁路,让毕节到贵阳的时间,缩短到只需一个小时;到成都只需两小时三十分。毕节交通区位优势愈加凸显。
地处川滇黔结合部的毕节,扼西南之要冲,地处中原与东南亚交通要道上。历史上,中央王朝十分重视毕节区位之特殊。早在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便派员组织百姓采薪焚石凿开“五尺道”,连通滇黔,加强西南与朝廷的联系。
贵毕高速鸭池河特大桥
据《史记·西南列夷传》记载,汉武帝时,唐蒙奉命于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国,了解到夜郎位于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便向朝廷建议开发西南夷。汉武帝采纳其建议,将夜郎划入版图。
然而,由于毕节地处乌蒙腹地,群峰壁立,沟壑纵横,关山阻隔。“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交通的滞后让毕节一度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
600多年前,水西彝族女杰奢香夫人率领民众披荆斩棘、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修筑了彪炳史册的龙场九驿,加强了乌蒙山区与中原的联系。
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地处深山的毕节站在了改革试验的前沿,交通成了急需破解的瓶颈。
1992年,毕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每年从牙缝里挤出3000万元资金,修建了被一位中央领导称为“志气路”的18.3公里的出山路,促成了总投资近20亿元的贵毕高等级公路立项并开工建设。贵毕路的建成通车,拉近了毕节与外界的距离。
贵毕公路六广河大桥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市交通建设不断加速。2012年,国发2号文件出台,明确提出贵州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给毕节提供了发展的生机。特别是《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毕节交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春天。
2012年,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通车,毕节实现了高速路零的突破。
2015年,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通车,毕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2019年,成贵快铁全线通车,毕节迈入高铁时代。
如今的毕节,一座座虹桥飞架万峰,一辆辆列车穿山越壑,一辆辆汽车风驰电掣。国道、省道、县道、乡道,通村路、通组路网状密布。
交通之变,让三省通衢的毕节成为了珠三角地区连接西南、长三角地区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成为西南地区区域性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通江达海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地处要冲的毕节区位优势愈加凸显。
交通巨变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
云贵交界处的牛栏江,峡谷深切,江水如带。一条弯弯曲曲的沥青路从山顶一直蜿蜒至谷底。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海元村铅厂组就挂在江畔半山腰上。
见到村民冷小波时,他正铲起一铲酒糟倒进牛圈的槽子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立即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冷小波拍了拍一头肥壮的牯子牛说,现在最少值3万元。
“过去交通不便,只能靠种包谷洋芋勉强糊口;如今烤酒养牛,年收入超过10万元。”冷小波说,从种庄稼到搞养殖,从糊口难到致富忙,得益于脱贫攻坚战役打响,柏油路从山顶修到了江畔,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特别是政府实施溜索改桥,让两岸群众往来更安全、方便、快捷。
在乌蒙山区,交通的改善,让许许多多冷小波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革。过去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将粮食从平地种上山巅;现在,人们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从“向山要粮”转向“向山要绿、要钱”,种植苹果、核桃、樱桃、皂角、柑橘、刺梨、竹荪、茶叶等经济作物,养殖牛羊,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毕节精彩篇章。
交通的巨变,让外面的新事物传进大山,引领生活在深山峡谷里的群众转变观念,他们从庄稼汉变成了旅游从业者。曾经的大方县雨冲乡油杉村,风景秀美却山高谷深,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隔绝,在大方县民间成了“贫困代号”。
成贵铁路鸭池河特大桥
2012年,旅游公路修进了油杉村,山外游客纷至沓来,看着昔日穷山恶水如今成了旅游胜地,村民们心中脱贫致富的梦想被点燃,纷纷放下犁头锄把,开起了农家餐馆、农家旅店,吃“旅游饭”。
交通打开了山门,打开了山区发展格局,转变了山区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被联合国专家贴上“不宜人居之地”标签的毕节,始终坚持先行先试,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拼搏精神,书写精彩答卷。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1.75万,1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
彻底撕掉了千年绝对贫困的标签的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大步向前。
黔西市化屋村露营基地
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的变革,引领着乌蒙山区发展巨变。初秋时节,沿着一道道飞架的虹桥徜徉乌蒙高原,处处生机勃发。以煤、电、烟、酒为主的传统产业正在提质升级,现代化工、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山地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成果丰硕,食用菌、肉牛、家禽、马铃薯等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4.46%;旅游迈入“双5A”时代。
乌蒙生机无限,小康景美如画。
交通巨变引领“能量流”融合汇聚
依托便捷的交通,毕节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扩大对外开放等举措,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前不久,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8.8吨鲜香菇经毕节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顺利出口泰国、马来西亚。
2019年7月,毕节海关成立,为毕节依托便捷交通,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融入国际循环创造了条件。四年来,毕节香菇、茶叶、蔬菜、皂角精、南瓜条等农特产品,沿着“一带一路”,销往欧洲、非洲,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东亚的韩国、日本等地……
依托便捷的交通,毕节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吸引了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能量流”融合汇聚,毕节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正逐步彰显。
清华同方计算机毕节生产基地
作为贵州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毕节常住人口689.96万,居全省第一,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正进一步凸显。便捷的交通让这片土地上丰富的资源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投资兴业者、干事创业者蜂拥而至,旅游者慕名而来。人流不断朝着毕节汇聚。
数据显示,毕节飞雄机场通航10年,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700多万人次。毕节高铁站开通三年,累计发送旅客715.2万人,到达人数748.4万人。2022年,全市年接待游客量达5300.9万人次。此外,人才不断向毕节汇聚,2018年以来,毕节5年引进集聚人才3万余人。
不仅仅是人流涌入毕节安居乐业、投资兴业、干事创业,在这里寻找诗和远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也纷纷向毕节靠齐,推动毕节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乘着粤黔协作东风,依托便利交通条件,广州江楠集团在威宁投资打造物流园,为蔬菜收购商提供市场交易、冷链仓储等服务,还结合威宁蔬果种植业发展优质育苗,推动物流与当地产业融合。如今,威宁江楠物流园已逐步发展成为威宁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并辐射周边县市区域。畅通的物流让这里的农特产品直达粤港澳大湾区,有的销往东南亚国家。
金沙贡茶公司智能化茶叶加工厂
威宁江楠物流园是毕节物流汇聚的缩影。近年来,毕节积极建设健全畅通高效、普惠便捷的物流服务体系。如今的毕节物流向东,可通过便捷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快速融入黔中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直至“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可通过杭瑞高速和机场融入“滇中经济圈”、直达向东南亚;向北,可通过厦蓉高速公路、成贵铁路和机场连通成(成都)新(新疆)欧(欧洲),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连通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加上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的加持,吸引企业纷纷来毕投资兴业,资金流不断汇聚。毕节明钧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累计投资20多亿元,建成了4条生产线;中石化投资237亿元,在支嘎阿鲁湖畔打造现代化工基地;威宁新能源吸引投资超过300亿元,打造了集风、光、储于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清华同方投资4.5亿元,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基地......
今年上半年,毕节市深入实施“资源换投资、市场换产业”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大招商,成功签约项目293个,一批优强企业顺利落户。
“能量流”的融合汇聚,带动了毕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毕节市GDP从745亿元提升到2206.52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提升到39055元,农村长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00元提升到13245元。
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工人加班加点生产
数十载奋楫扬帆,九万里风鹏正举。如今的毕节,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发展要素的不断汇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我们正以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为目标,以‘1+6+1’政策举措为抓手,深入实施‘双换’战略,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奋力在乌蒙之巅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美画卷。”毕节市主要领导信心满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编辑 周阳
二审 顾野灵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