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信贷数据还有领先性吗?
作者 宋雪涛 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7月金融数据在6月快速冲高之后,出现下滑。具体来看,7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为10.7%。
(资料图片)
在专项债发行接近尾声,财政对广义流动性的影响逐渐减弱时,市场对信用结构改善的持续性持怀疑态度。按照历史经验,信用周期领先经济周期半个身位,对信用周期的不信任也使得市场对下半年的经济判断更加谨慎。但是我们认为,现在或许需要重新审视信用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这一传统逻辑。
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大周期下行和“债务驱动投资”的发展模式退潮,信贷数据对经济周期的领先性意义将逐渐消失。此前信用周期领先经济周期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大周期向上,无论是人口、城镇化、工业化、全球化都是不断向上的预期,形成了“先借钱、再投资”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债务驱动、预支未来,载体是房地产和基建的杠杆融资。这两者先获得债务融资,再形成实物工作量等经济结果,从而造成了信用周期领先经济周期的现象。以房地产为例,房企前期通过土地抵押、期房销售等方式撬动社会和居民部门杠杆,等资金到位后才逐步形成实物工作量。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需求和预期都在发生变化,预支未来的债务驱动模式也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信用周期领先经济周期的传统特征也会逐渐弱化。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也提到,“过去量级较大的基建贷款和房地产贷款需求减弱,而普惠小微、高技术制造业等贷款体量仍相对较小,加上直接融资呈上升趋势,信贷增速在新旧动能换档和融资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回落,但这是适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反映,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
信贷数量的疲软可能让市场忽视了工业、绿色等领域的信贷规模结构性高增。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指出,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25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0.4个百分点;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制造业的融资需求并不弱,与之对应的是2022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达到了10.4%,在上半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继续表现出明显的动能转换。
另一方面,当前外生性因素造成了短期需求不充分(不缺钱、不借钱、不花钱),即使需求充分改善也未必拉动信贷数据,进一步扰乱了信贷数量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先后关系。历史上,经济处在周期底部时,需求不足通常是内生的。但当前主要问题并不是需求能力不足,而是需求意愿不足、信心不足,意愿又受到外生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市场主体不太缺钱(M2(广义货币)同比走高)、不敢借钱(信贷同比下滑)、不想花钱(刨掉翘尾因素后,M1(狭义货币)同比增速偏慢)的“三不”现象。
因此市场在对待金融信贷数据时,应该避免简单套用历史规律,淡化信贷数量波动的影响,多关注结构变化和价格数据,并且从需求数据中直接找证据。(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实习生 彭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