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2月8日电 题:A股规模有序扩张蓄水池功能初步形成
作者 伍艳艳 如是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
从2021年12月中下旬以来,央行在1个多月里面连续降准、降息,可以说政策底在春节前就已确认。如果进行历史复盘的话,“政策底-股市底-经济底(盈利底)”的A股演进路径似乎是历史传统,只是时间长短不同。从政策底到市场底,缺的往往不是资金,而是投资者信心。目前A股主要存在四方面担忧影响市场磨底情绪:一是中美经济周期分化带来的政策分化加大;二是信用传导机制较以往更加脆弱,仍待政策效果显现;三是当前经济环境下,业绩或不达预期,担心出现戴维斯双杀;四是一些投资者对部分新经济、新产业、新科技、新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质疑。
市场投资者悲观情绪需要时间修复,至少在3月份美联储加息决议、2月份经济数据显示新开工企稳前,A股将仍处于“政策底-市场底”的磨底过程。不过,我们判断该过程相对比较温和。
“货币水世界”等为A股筑底
一是西方MMT(现代货币理论)退潮只是暂时而不是消失。欧美发达国家本轮紧缩主要是应对通胀,但从长周期看,西方货币水世界(指从宽的货币信贷政策)MMT短期内是很难终结的,只能暂时退潮。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欧洲的福利政府、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除非出现大的类似蒸汽机、电气、原子和计算机这样划时代的科技革命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否则欧美发达国家很难摆脱负债式增长模式。
二是利率中枢长期和短期下行共振可期。长期看,中国由于经济的韧性比较强,市场比较大,人口规模比较大,经济腾挪的空间还比较大等这些因素,所以现在还处在全球水世界的岸上。但是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继续减速换挡,老龄化提速,零利率、低利率是个大趋势。短期看,央行已经明确了货币政策发力将充足精准靠前的目标要求,近期宽货币及宽信用政策很可能进一步加码。利率中枢长短期下行共振,有利于整体提振证券资产的估值水平。
三是中国应对新中美关系有了更多的经验。2018年是世界经济转向全球化的对立面的元年,也是大分化开始的起点。经过3年多的交织,特别是疫情的催化,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微妙的稳态。生产全球化的优势在疫情封锁期间变成了地区性的生产短板,而全产业链的制造优势让中国成为疫情期间的物资出口大国,成为美国2021年“撒钱”消费、激进式复苏的最大供应商。长期看,中美两国既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对美国而言,实现对中国产业链彻底“脱钩”难度很大、成本很高,因此针对性封锁成为新常态。但由于国内应对经验丰富了许多,不会对国内股市造成过多恐慌。
四是再融资新规抬升上市公司产业链整合能力。2020年再融资新规出台,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松绑,包括:精简发行条件,降低定增门槛,如取消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高于45%的条件;取消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连续2年盈利的条件等;优化非公开制度安排,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再融资新规有助于企业通过定增开展产业链整合,形成基本面的修复与成长。另外,最近的地产并购贷放松,亦有助于稳定上市房企。
五是A股规模有序扩张蓄水池功能初步形成。随着注册制改革提速,A股规模有序扩张,与几年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2021年底A股总市值突破90万亿元,而2018年底仅约有43万亿元。同期A股主要指数仍能保持整体稳定并震荡向上,可以算是A股注册制改革“稳中有进”的一个奇迹了,表明A股作为经济新蓄水池和新信贷传导工具的功能初步形成。2022年将是A股实施全面注册制的一年,我们对资本市场继续保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的发展节奏报以期待。
跳出周期看长期价值
总结来看,假设欧美“激进式加息”黑天鹅不会发生,我们继续维持年初2022年是股票资产大年的判断不变,市场投资者悲观情绪需要时间修复,磨底的时间窗口可能要在3月份美联储加息决议、2月份经济数据显示新开工企稳前。
对于2022年的股票配置,我们建议是沿着“喝酒吃药做饭修路架桥盖房子造汽车”抓住三条投资主线,一是“稳增长”的基建主题;二是对抗滞涨神器“必选消费”;三是科技新赛道的“次龙头”。其中,对于中、短期内科技成长型赛道,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行业与赛道已经积累了不小的涨幅,赛道已经相对拥挤,这些赛道的“次龙头”配置份额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赛道投资机会缩窄。头部企业戴维斯双击已经达成,业绩与股价均涨,估值没有被消化,应警惕短期内杀估值风险。但在相对宽松友好的政策环境下,部分没有被挖掘的细分赛道与热门赛道的“次龙头”也值得关注。(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