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推送了一篇文章《房地产调控放松?房价又要上涨?真相没有那么简单》,从大家的留言来看,仍有一些较常见的误解。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集中和你探讨一下一些网络上常见的对房地产相关的误解,以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1.货币超发导致房价上涨。2.外国土地私有,中国土地国有,所以中国不应该收房地产税。3.房产中介啥也没干就分钱,是寄生虫,对市场有害。
这三个常见的误解是:
1.货币超发导致房价上涨
首先,货币确实是由银行“发放”出来的,但并不是银行想放多少就能放多少。
要理解为什么错,需要明白货币是怎么“超发”的。中国实行的是“大财政,小银行”的模式,中央不仅给银行定了准备金率、利率和贷款额度,甚至连投向哪个方向都有很强的话语权,所谓“财政说话,银行拿钱”。但是也必须明白,这种控制力不是无限的。
比如在创造货币这件事上,银行想要“发放”货币,必须有人来贷款、来借钱才行。
中央真正能直接控制发放规模的,是狭义货币(M1),到2017年11月时,是54万亿。
而我们经常讲的“超发”的货币,是广义货币(M2),同期数据是167万亿,这中间的差距大部分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的形式“创造”出来的,背后一一对应着一笔笔贷款,也就是有人欠银行的债。
所以说,银行创造货币,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只有当有人向银行借钱(贷款)时,银行才能创造货币。
而是因为有很多人想买房,但他没有那么多现钱,要去向银行贷款,所以银行才能通过贷款创造出货币。而房价上涨,是因为想买房的人多,供不应求,所以价格上涨。
那么银行创造货币,和房价上涨有没有关系呢?应该说,是有的。但因果关系和你想的正相反,不是银行“超发”货币,大家拿着钱去买房,所以房价上涨。
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起的作用,并不是最初始的原因,但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试想如果买房必须100%全款购房,那么钱不够的人就买不了房,即使房子没有增加,但买的人少了,供需矛盾就会缓解,甚至反转,房价也就涨不上去,还可能会下跌。不过,没有了银行的贷款服务,你想要买房也就只能靠自己的积累,这个过程必然很长,所以贷款只是一个工具,有利必有弊,关键在权衡。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应该把资金“引导”进入实体行业,进入高科技领域,但资金为什么愿意进入房地产行业呢?当然还是因为利润高。这又与中国土地供应的独家垄断模式有关系。只要土地还是按“计划”供应的,那房地产行业就仍会是暴利的,上面吃肉,下面也能喝汤,但即使是喝汤,也比干实业的脏活累活挣得多,那样为什么还要干实业呢?资本逐利是天性,不能和它对着干,只能想办法利用它的这个特性。
房价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土地的独家供应模式。使得“面粉”永远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房子作为最终产品的“面包”也必然供不应求,价格也居高不下。其中的道理过去我们有过多次介绍,不再赘述。所以你也不要再相信只要国家把银行管好,别再超发货币了,房价就会下跌的神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