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982年6月,官方在划定的深圳特区界线上设立了一道特区管理线,建在深圳经济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这条管理线,被俗称为“二关线”。
这些年,管理线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据刘宝辉论文《深圳经济特区边界管理线的发展趋势研究》所述,特区管理线于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全长84.6公里,东起揹仔角,西至南头姑婆角。由铁丝网、巡逻公路、执勤岗楼、居民耕作口、公路检查站、海关查验场等组成。
特区管理线建立之初,有着两重意义:它既是一条经济管理线,也是一条法定的边界管理线。
作为经济管理线,管理线的内外,实施不同的经济管理制度。据1980年颁布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管理线之内的土地使用费、企业税率都给予了一定的优惠。而作为一条边界管理线,特区管理线管理部门对进入特区人员、车辆实行筛网式检查。在管理线设立的头十几年中,管理线在治安和经济管理上,体现了很大功用。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关于特区管理线的存废之争开始热烈起来。主张废除的观点认为特区管理线阻碍了城市发展和一体化。
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到,21世纪初,管理线以内的特区四区(福田、罗湖、南山、盐田)的城市建设逐渐饱和,而特区外的城市建设水平较低。2000年后,深圳市开始向关外两区(宝安、龙岗)扩张。
同时,从经济发展数据来看,2000年后宝安、龙岗二区的GDP增长迅速。在2005年,宝安区的GDP已上升至深圳六区的第一。而从统计房地产、基础建设投资等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宝安区也高出了管理线内四区数倍。随着深圳市不断的扩张,线内线外的经济水平差距变得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