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焦点新闻 >

多部门要求强化“首贷户”服务 小微信贷虽是蓝海既是深海

今年以来,已有多部门要求强化“首贷户”服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引导银行持续增加首贷户;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发挥行业带头作用,强化“首贷户”服务,努力实现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高于2020年,大型银行要将“首贷户”纳入内部考核评价指标。

新增“首贷户”从何而来,银行业又该如何破局?

银行须持续增加“首贷户”

年来,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金额不断上升,但小微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与其获得的资金支持度仍然不匹配。

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曾公开表示,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从贷款金额看,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由2017年末的6.77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末15.1万亿元,实现翻倍。从服务数量来看,2020年,金融业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万户,比上年增加524万户。而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微企业数量达到8000多万。

当前小微企业贷款问题有所缓解,但相比8000余万户的小微企业数量来看,仍有差距。这也意味着,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空间仍很大。

为进一步服务小微企业,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增加“首贷户”数量。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引导银行持续增加“首贷户”。

何为“首贷户”?它是指从银行业金融机构首次获得贷款的客户,央行征信系统查询不到客户以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贷款的征信记录。

在市场看来,监管着重强调提高“首贷户”比例,意在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下沉服务重心。

日,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要主动“啃硬骨头”,覆盖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空白地带”,努力实现2021年新增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数量高于2020年;大型银行要将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占比纳入内部绩效指标;根据“首贷户”真实融资需求和征信状况合理设置授信审批条件。

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金融机构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万户,比上年增加524万户。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要高于2020年,这就意味着2021年金融机构服务的新增“首贷户”要超过524万户。

小微企业“首贷难”

然而,另一端的小微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只愿锦上添花,难以雪中送炭。”谈及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人们总惯用此句话来概括。

调研发现,小微企业尚未获得银行贷款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不需要贷款,二是需要却贷不到款。

“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外源融资,有些通过自身的盈利来积累,即内源融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说,当企业有外源融资需求时,它有几个选择:股权融资、通过亲戚朋友借钱、民间借贷、银行贷款。

哪类企业更倾向于从银行借钱?答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位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实践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变动成本较大,经营杠杆低,财务杠杆高,企业筹资主要靠债务资金,更需要“从银行借钱”;相比之下,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比重大,经营杠杆高,财务杠杆低,企业筹资主要靠权益资本而非信贷资金。

其实,“首贷难”一直是小微企业融资的困扰,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认为,造成小微企业“首贷难”主要原因在于“五缺”,即缺信息,小微企业不能及时全面获取优惠政策信息,而商业银行也普遍难以掌握众多小微企业信息;缺抵押,小微企业尤其是商贸服务类等轻资产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提供房产、土地、机器设备等传统质押品;缺担保,我国现行担保体系以商业融资担保机构为主,普遍存在注册资本金偏小、公信力不足和风险可承受能力弱等问题;缺征信,小微企业普遍公司治理机制不足,缺乏严谨的财务制度,因此银行很难通过财务报表对企业经营状况等作出判断;缺渠道,长期以来,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股权、债券融资渠道只针对部分经营管理规范、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开放。

如何破局?

微信贷仍是蓝海,但也是深海。

要在深海中畅游并非易事。尤其是受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考核激励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还存在“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的三角困局。特别是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其生产、经营、流通、财税等数据积累不足,成为银行发放首笔贷款的堵点。

虽然各地的探索初见成效,但小微企业“首贷难”的核心梗阻仍存,这便是“信息不对称”“信息难获取”问题。

“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信息透明度较低,首贷企业更是缺乏历史信用数据信息,这使得银行较难判断该企业的信用风险。”某国有大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直言。

超524万户的新增从何而来?在市场看来,银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产品才能开拓空白市场,才能提升首贷户的数量。因此,金融科技的运用和信贷模式创新成为银行开拓“首贷户”的重要抓手。

上述《通知》也提到,金融机构要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信用信息资源。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疫情冲击之下,企业生产与销售活动更多转到线上业务。这要求银行加大科技手段运用,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问题,仅靠金融机构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提供相关的担保支持,强化信用信息的搜集共享等,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除了历史信息缺乏,首贷企业的信用、经营信息也较难获取。调研发现,尽管目前税务、海关等数据已逐步向银行业开放,但各家银行获得外部数据的渠道依然有限。为此,多家银行呼吁进一步开放共享政务、公共、交易行为等数据,以更好地强化对“首贷户”的融资支持。

“相较于企业的经营数据,支付类数据、政务类数据等替代数据也迫切需要被进一步挖掘。业内人士表示,此外,各家银行还需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针对“首贷户”开发专属的风险评估模型,探索对无贷款企业开展“预授信”,全面提升对“首贷户”的对接效率、风险评估的精准度。拓展数据合作,其最终目的是加速融资产品创新,针对每家首贷企业不同的融资痛点,实现“私人订制”。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东南电子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 超两...
影院相关企业3月注册量创下一年来新高 ...
5年总披露融资金额达3万亿元 “三省一...
宣亚国际(300612.SZ)资产减值损失约1092...
太安堂偿债压力近10亿 净利持续下滑是...
4月份涨超5%的债基数量达到9只 涨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