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焦点新闻 >

青岛地铁坍塌事故频发 民众安全不是儿戏!

7月4日9时50分许,山东青岛地铁1号线胜利桥站施工围挡处发生塌陷,直径约10米。据界面新闻消息,塌陷处下方无施工人员,地面施工人员失联一名,现场正在全力以赴组织搜救和抢险。

青岛地铁被指“偷工减料”余波未了,坍塌事故接踵而来。这让外界对于青岛地铁真实的安全状况,再次感到忧心。虽然青岛地铁方面称回应“1号线塌陷事故”与地质条件有关,与分包无任何关联。但这样的解释,明显很难让公众信服。

事实上,这已不是青岛地铁第一次遭遇塌陷了。自从青岛启动大规模地铁建设以来,类似意外事故可谓接连不断:2017年6月23日,青岛地铁11号线隧道内发生电缆运输车侧翻事故,造成3死12伤;2018年4月2号线造成路面塌陷,所幸无人员伤亡;2019年5月,青岛地铁4号线沙子口静沙区间施工段坍塌事故,5名工人不幸遇难。公开报道还显示,2015至2018年,青岛地铁2号线曾出现两次塌方,青岛市地铁4号线曾因两次违规施工被罚。

地铁本是造福千万民众,为城市建设锦上添花的“民心工程”。然而,青岛地铁违规问题和事故的高频率发生,不免让这样的“民心工程”蒙上阴影,更给公众的安全感造成冲击,以至于地铁建设被当地民众诟病,“老鼠打的洞都比这牢靠”。

当然,需要承认,地铁事故背后不排除有客观的原因。青岛地形有山沿海,地质条件相对特殊,这也是青岛地铁总是“地质条件”的依据所在。但是,既然明知“地质条件”会给工程带来挑战,那么,当初在做工程规划、设计时,不正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做好风险的测评,尽可能做好一切预防和准备措施?既然知道风险的存在,在对地铁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时,难道不该更从严把关?

可见,“地质条件”并不是事故发生后,用来搪塞的理由。短短几年内,发生了这么多起事故。青岛地铁从规划,到设计、建设,有没有未雨绸缪,显然是需要追问的。尤其是,类似塌陷事故总是以相同情节上演,当地有没有深入排查事故原因,找出背后“人祸”因素,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近期,青岛地铁被指“偷工减料”“层层分包”,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施工方举报“偷工减料”之后,青岛地铁的最终调查几乎将举报全部推翻,但与此同时,地铁方面既未公布调查报告,也没有向社会做出详细的解释,引来不少质疑。至于“层层分包”的问题,更被冷处理,只是将总承包方葛洲坝电力列入黑名单,而“层层分包”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到底是哪些人在参与,至今未见着手调查。

不得不说,一次重大的工程质量安全事件,当解释的没有解释,当查清的没有查清,当追责的没有追责,以和稀泥的方式收场,是极大的不负责任。有这样的应对思维,青岛地铁为何一直难以走出违规和事故的阴影,也就不难理解了。每一次违规问题的曝光,每一次事故的发生,本是对青岛地铁进行全面“体检”,举一反三,排除隐患的宝贵机会,然而,这样的机会似乎被白白浪费了。

地铁工程攸关千万民众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所以,对于青岛地铁违规问题和事故频发,相关监管部门不能再熟视无睹,而应切实负起监管责任来。否则,地铁安全如何让民众放心?地铁修好之后,乘客又如何坐得安心?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东南电子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 超两...
影院相关企业3月注册量创下一年来新高 ...
5年总披露融资金额达3万亿元 “三省一...
宣亚国际(300612.SZ)资产减值损失约1092...
太安堂偿债压力近10亿 净利持续下滑是...
4月份涨超5%的债基数量达到9只 涨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