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最近,有一位名叫罗伯特·帕蒂森的美国消防员因为请同事吃瓜被解雇了,罗伯特不明所以,本来刚刚结束消防训练,兴高采烈地用西瓜作礼物带给同事,并且还特意在西瓜上打上了一个粉色蝴蝶结,怎么莫名其妙就被炒鱿鱼了呢?
新闻截图:罗伯特带给消防队同事的西瓜
于是罗伯特找到消防队讨说法,消防队给出的理由是,西瓜在美国被视为对黑人种族歧视的符号,尽管罗伯特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真的是无心之失啊,完全没有任何冒犯他人的想法!
新闻截图:罗伯特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
但底特律消防队也发声明表示,消防队对种族歧视问题历来是采取零容忍态度的,对于正在试用期的罗伯特冒犯了同事的行为,消防队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解雇。
新闻图片:底特律消防员因携带西瓜被解雇
这是什么情况?吃西瓜什么时候成了歧视黑人的符号?原来,这事也是有迹可循的。据了解,在北美黑奴解放之前,南方奴隶主通常会允许黑奴种植、贩卖西瓜,西瓜也一度成为白人奴隶主褒奖黑奴辛苦工作的奖品。白人“宅心仁厚”奖励黑奴西瓜,奴隶们则小心翼翼地遵守着这项不成文的规则。即便后来在黑人赢得解放后,很多非裔美国人也依靠在种植园外售卖西瓜维持生计。
资料图:赢得解放后不久,很多非裔美国人靠在种植园外售卖西瓜维持生活。(富兰克林.雷斯利,《插图报》)
长此以往,“黑人爱吃西瓜”逐渐成为南方奴隶主嘲讽的由头,甚至有白人认为黑奴目光短浅、好吃懒做,一块小小的西瓜就可以让他们心满意足。打那以后,西瓜逐渐成为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文化符号,尤其当不同肤色人种谈论、提及到西瓜时,多少会令黑人种族产生不快的联想。
19世纪晚期,大批量生产的钢琴和活页乐谱逐渐风靡美国。西瓜和黑人画像一起被印在了时下流行的“浣熊之歌”的乐谱扉页,而这首歌正是以嘲讽非裔美国人懒惰无能得名。
资料图:19世纪晚期,大批量生产的钢琴和活页乐谱逐渐风靡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
到了20世纪初,西瓜作为带有歧视韵味的符号在大大小小的商品上广泛使用。明信片、压纸器、胡椒瓶……1903年,在埃德温·S·波特因与同伴执导的电影《西瓜地》中还曾设计了这么一个桥段:一个“黑家伙”溜进一块西瓜地,穿着打扮类似骷髅的人们恐吓赶走了偷瓜贼,一场吃西瓜比赛、一群白人治安维持人员终于用浓烟把偷瓜贼从小木屋里熏了出来。
前两年,《波士顿先驱报》还曾因为刊登了一幅带有西瓜味牙膏的漫画惹上了麻烦。在这幅漫画里,一个家伙跳过白宫的栅栏,潜伏到奥巴马的卧房向总统推销西瓜口味的牙膏。西瓜,奥巴马,黑人总统,歧视?抛开这幅漫画究竟有否涉嫌种族歧视不说,作为默多克帝国旗下的一名新星,《波士顿先驱报》的宣传工作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不严谨”了呢?
资料图:2014年《波士顿先驱报》刊登的带有西瓜味牙膏的漫画
其实,西瓜作为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水果,本来并不存在任何种族色彩,但当人们赋予它某种文化寓意、文化象征,当人们把它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媒体的渲染与种族意味一齐发酵,西瓜就成了制造种族矛盾、诋毁他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