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文化 >

长城数字化建设具有多种形式 推动长城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

长城数字化建设具有多种形式

这是一个造型别致的数字U盘——通体呈黄铜色,圆柱的造型完全仿照我省绥中县三台子明代烽燧,只不过是它的同比例缩小版。

这个U盘的独特之处不止于造型独特,它里面装载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论坛上,U盘的开发机构负责人介绍,与纸质版长城类巨著相比,这个U盘突破了传统的图文二维展现方式,构建全媒体资源库,它兼具容量巨大、无限扩展和便于传播等众多优势。

这个有着长城外形、载有长城内容的U盘,只是“数字长城”的一种呈现形式。记者在论坛上看到,国内“数字长城”建设已有多种尝试,有些机构开始运用动漫形式,对已经消失的长城遗址进行数字化复原。

大屏幕上,地面上残存的一些隐约可见的长城遗址痕迹,在数字化还原技术的帮助下,渐次复原出几千年前的模样——城墙、城门以及城内建筑重新拔地而起,画面最终定格时,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几千年前这座长城沿线障城的原始风貌。

还有些机构运用数字技术,创建了“数字长城地图”这样一种全新的数字化产品。不同于面地图,“数字长城地图”通过三维立体动态虚拟数字沙盘的形式,将长城朝代、线路、位置等信息进行立体化、动态化、趣味化处理,让人耳目一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玉坤自2003年起开始带领团队对长城建筑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截至目前,“明长城防御体系空间数据库”已经建成,在这个数据库里,包含了大量的长城沿线城池、驿传、烽燧照片和地理坐标等信息。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对明长城90%的长城墙体进行了数字采集,并且对整个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城堡、烽燧等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张玉坤表示,这些有关长城的基础数据一旦处理完毕,不仅可以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领略长城风采,而且在长城监测、病害分析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辽宁已经提出长城“数字再现工程”

国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数字长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在论坛上透露,长城肇始于2500多年前的齐、楚两国,此后的燕国和赵国、秦汉、唐宋、辽金明等十几个朝代都修建过长城。作为一个立体化的防御体系,长城不仅包括墙体、烽火台,还包括烽燧、关隘等。

记者了解到,辽宁境内的长城遗存包括战国(燕)、秦、汉、辽、明等这五个时代,其遗存丰富量全国居前,且辽代长城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处。

柴晓明表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正因为如此,长城不是国界,而是兄弟之间的“院墙”“篱笆墙”,是一种“界标”。在这个共同认知背景下,数字长城建设与处理会有更为明晰的方向。

参与“文明的脊梁——首届长城文化发展论坛”的多位专家表示,随着数字浪潮的袭来,包括长城等在内的历史文化与文物资源数字化已是必然,它不仅可以成为留存历史记忆的新方式、新手段,而且还能让原本孤立的、单调的历史遗迹变得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激发大众的兴趣,让人们更具参与感。

据记者了解,我省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保护规划》中已经明确了要建设“数字再现工程”。比如,推进长城“互联网+”建设,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台体系,建设完善长城辽宁段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台,开展长城代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采集,建立完善各类长城专题数据库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推动长城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开发利用。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长城数字化建设具有多种形式 推动长城...
沈阳故宫博物院推出清帝东巡展 以数字...
金庸小说成为推动两岸三地电视剧制作水...
爱情神话上映获好评 以女性视角展现现...
粤剧艺术博物馆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粤剧平...
科幻就是重新揭示不可见的现实 用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