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教师和学生长时间在校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生活和进行人际交往的空间,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基地。构建适宜的教室文化有助于营造多元的教与学的有效情境,让师生沉浸于其中,拓展教与学的领域,充实教学内容、发挥育人功能,夯实班级文化,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情操, 而教室的环境文化则显示了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及文化传统。正如“全美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说的那样:“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1],而这种“流动”最主要的建构者是个体的教师,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对环境的建构,因为“教室环境是我们的的确确可以控制得了的部分”。[2]教室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涵盖了学习成果展示、创建学习领域、课桌椅变幻组合、视听媒体辅导教学、电脑网络与电脑辅助教学、生活化的素材以及配合学习主题更换布置等。本文旨在从课桌摆放形式、墙面布置设计、教室功能展现等来比较中美教室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寻求我国教室文化的重新构建。
一、中美小学教室课桌摆放的差异
中国小学教室内桌椅的布置是传统排列的“直线+方块”式的横平竖直,如同梯田一般,学生们一律面向讲台坐着,整整齐齐摆放成竖列的6-8列 , 横排有6-7排 ,大班额情况下摆放得会更多一些,极少有变化,几乎走进所有的教室都能看到这种摆放,一般教室里除了课桌椅和讲台就难以有额外的空地供师生开展活动,因为教室空间有限,最多就是在教室的后部位置里一些极少空间,用于临时摆放椅子便于公开课时老师们听课就座。这种摆放的形式有利有弊,既有利于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捕捉到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态,学生们也能比较清晰地接受老师发布的教学指令,又同时不利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座位都固定妨碍教师走进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学生们也无法自由地走动以便相互交流。
美国小学通常每个班级一般只有20名左右的学生,教室空间很大,教室内桌椅可自由组合摆放,课桌都是活动性的,可随意拼放。每个教室除了课桌椅,还有沙发和地毯以及一大块空地,有利于学生的听讲和观察,便于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用眼睛彼此交流就行,桌椅可摆成内外两圈,或者中间放一把桌椅作为主座位,甚至有的老师上课让学生将桌椅放在一边,坐在地毯上上课便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师生一起都围坐在地毯上,老师提出问题,如上讨论课时,愿意参加讨论的同学就去抢沙发坐,没抢到沙发的就随意地席地而坐,也可以半躺着,以个人舒适的姿势为主。这种摆放形式自由度很大,老师和学生之间都不拘谨,且能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最大程度地参与。
二、中美小学教室墙面布置的差异
中国小学的教室墙面布置呈现出传统的教育意义。教室里通常前后各有两块黑板,用于师生的学习和板书。前面黑板的上方一般是班训,如“求实、创新、团结、奋进”,“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奋发图强”等等,以激励学生振奋精神,不断进取,前黑板两侧则张贴本班的课表,或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汉语拼音表或值日生表等等。后面黑板的上方是“荣誉墙”展示该班级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奖状。在左右两面墙上的栏目和内容也相对固定和集中。后面黑板一般都是供学生来办黑板报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寓言故事、名言警句、智力体操,游艺乐园、学生作品、趣味习题等,目的在于展示学生的才华、锻炼学生的能力,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室里通常一面墙上是《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黑板上方一般都张贴本班参加有关竞赛和评比所获得的各种奖状;两侧则多设一些“光荣榜”、“综合评比榜”, 或“建议栏”,有的也会张贴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手工作品,供其他学生借鉴学习。教室两侧的墙面大多是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以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努力进取。
美国小学每间教室都有一面美国国旗,还有张贴三张地图,即世界地图、美国地图、本州地图。教室里放着许多形状不同的书架,摆放着适合该年级学生阅读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一般有50~100册,如同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教室前面的墙壁从上到下井然有序地贴着一年或一星期所要学的主要知识和己学的重要知识,而且会根据教学的需要经常更换。如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四周布置着四种不同字体的26个大小写字母,1-10数字,关于颜色的单词和表示各种美元数目大小的单词,还有许多色彩多样,内容丰富的图片。每一面墙均有墙报黑板,老师已经把一年要教的和已教的内容分类布置到了每一面墙上,而且是各色生动活拨的图片,在临近节日之前,老师又把各种节日饰物挂在墙上让学生认识,每一面墙都可以作为黑板上课,学生也要经常随着老师教学位置的变化而变换听课的座位,所用的黑板是可以活动的金属书写板,用彩水笔书写。一面墙壁上还有块地方贴学生的作业,学生做作业不用练习本,老师发练习纸,随交随批并把它贴到墙上。另外,教室里还放有多媒体计算机,打印机、电视、录像、录音、投影,屏幕等现代化设施及其教学软件,都是与书本配套或适合课外阅读的, 随时可用。
美国每间小学教室里的张贴、摆放、组合等各不相同,富有极其浓厚的学科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彰显每位老师的工作特点、个人喜好和人格魅力。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教室里,真的就是进入了这个学科的海洋,进入到了这个教师的世界,也融入了一个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场”。
三、中美小学教室功能展现的差异
中国小学教室功能主要体现为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等两大功能,是师生教学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每天在教室里上课学习、写作业,教师在教室里传授各科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处理班级的各种事务,教师的办公室与教室是分开的,一个年级的任课教师或一个教研组的教室共用一个大的办公室。
美国小学教室既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班主任教师的办公室、工具、图书与资料齐全的活动室。每一间教室都以任课教师名字来命名。由于教室相对固定,带班教师会按照学科特点、学生需求以及个人喜好来设计教室,整个学校就拥有了很多不同风格的个性化教室,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教材放在家里使用,在学校用教师准备的教材就可以了,在教室里会有削好的铅笔、整洁的草稿纸、削铅笔的电动转刀、干净的垃圾桶、洗手台、纸巾等等。
四、中美小学教室文化差异的分析
教室作为教室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与其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因为不同类型的教室反映出不同形式的师生交往、课程资源、教学流程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中美小学教室文化主要体现为主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差异。
一是中美教室文化中主体性的差异。中美教室差异之一在于中国教室只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而美国教室不仅是教学场所也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文化赋予了特定教师的个体元素。教师可以将自己或朋友或家人的照片摆在教室里,甚至可以布置一面照片墙,也可以将自己所喜欢球队的球衣挂在墙上,可以将自己的座右铭贴在显眼的位置等,这些都彰显了美国教室文化中教师的主体性。
二是中美教室文化中开放性的差异。中美小学教室文化差异之一在于中国学生对教室有一种敬畏感,尤其当班主任老师在教室里的时候学生一般都很“听话”,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担心稍有不对会引来老师的责备;而美国学生将教室视为归宿,某种程度上有种依恋感和主人翁的意识,在教室里很随意,看书、学习、写作业或与他人交流都彰显了教室文化的开放性。
三是中美教室文化中动态性的差异。教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小学教室文化中难以体现出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 年级班级间的不同,但美国教室文化随着年级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美国小学带班教师都是包班制,他们都是相对固定带一个班级,不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们的教室布置是完全按照某个年级的特征来的,因此全校的小学教室呈现出动态性特征,小学低年级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中年级应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高年级则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