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战火从2017
易观发布的《中国手机输入法市场系列分析2017》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手机输入法活跃用户超过4.1亿,相较于2016年Q4增长13.83%。作为手机主要的输入工具,输入法用户规模和用户数量都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
AI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搜索技术与输入法的结合日益紧密。随着用户对输入法辅助功能和场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输入法也在这过程中不断迭代自身,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在百度输入法《AI输入——开启全感官输入时代》为主题的发布会上,百度副总裁王海峰就表示:“输入法是百度AI技术的桥头堡,未来将用更多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输入,让输入法更懂用户的表达。”
一款人人都在用的输入法,为何能受到如此重视?
当AI
输入法,IME(input method editor),即输入策略编辑器。上世纪80年代,电脑开始在中国普及,如何将汉字输入到电脑上成了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时期,五笔输入法的诞生,开创了中文输入法的先河,掀起了一阵全民学五笔输入法的潮流。
到了90年代,随着电脑用户的增加,五笔输入法入门难、强背字根的问题逐渐凸显,用户需要一款使用简单,入门轻松的输入法来代替它。这个时期,智能ABC应运而生。这款只要懂拼音就能使用的输入法,迅速受到用户喜爱,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进入21世纪以来,拼音输入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智能联想、自我学习、模糊、细分专业词库等功能不断完善。这个时期,市场上的各种输入法争奇斗艳,但最终拼音输入法以其高速的文字录入、简便的使用方法获得用户青睐,奠定了市场的主流地位。
总体来看,PC时代,输入法存在的作用是,用户把脑子里想的文字,转码成五笔或拼音等,再用英文键盘,按照某种策略输入,从而得到了汉字。换句话说,使用输入法,其实就是在进行一种编程行为,这个阶段,每个用户都像是一名程序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增长,手机输入法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输入法的竞争也从PC端转移到了手机端。随着用户流量的转移,手机输入法逐渐成为用户搜索、表达的重要工具,而用户的持续增长,也将助力输入法搜索功能成为新的流量入口。对于各大输入法来说,如何抢占这一波流量,成了一个巨大的考验。
谁满足用户需求,谁就抢占市场先机,在互联网行业,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对输入法来说也一样。移动互联网时代,简单的文字录入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手写、语音等输入形态的出现,使用户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交互不再依赖键盘。在用户时间逐渐碎片化的今天,这种高效率的文字录入形式进一步推动了输入法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