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起张潇雨的一条微博:朋友说:你现在是不是挺自由的,想去哪儿就可以去哪儿。我说:不。真的自由是,你想去哪儿就可以去哪儿,但你又哪儿都不用去。
公司每周五可以穿休闲装,我总是千方百计找牛仔裤休闲衣穿,其实特别休闲的衣服蛮少的,偶尔一想好像连续几个周五都穿这个了?总觉得有点说不上来的不对劲儿。后来有一天后知后觉恍然:哦,其实我也可以不穿牛仔裤休闲衣啊!
有个朋友坚持健身,很自律,但在频率上可能已经有点过频,因为身体酸痛感日甚。问他要不要少去些?他说:健身一般人能坚持一个礼拜去两三次就不错了(没说这句:像我这样几乎每天都去的特别厉害!),不练就等于白练了。可以做到每天都去,但其实,也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状况,不去。
【资料图】
我刻意坚持日常写作,以此对抗天然的腐朽老化,状态不好不想写时逼自己写。直到某段时间完全不写也没关系时,我知道这才对了。对抗天然的腐朽老化有内在的动因,余生写或不写,都可以。
如果“我有 XXX 的自由”后,只做 XXX 的事(当然这是件不容易达到的、令人有成就感的事),那,其实人反过来被这件事所裹挟,并非真正的自由。
2佛系?佛说:怕是你对我有什么误解?跟人探讨过某位内容创作者的淡然、随性随缘,他的付费知识产品即是此类内容。当看到年轻朋友说成就不重要、拼搏/投入不值得,应该听从自己本心随性随缘时,我就隐隐觉得不妥。这位创作者自己既有能力挣快钱、也有能力投资慢钱;并不是说韭不韭菜菜,他的确是其内容的完全践行者,因为他有能力以随性随缘的方式过得体面。但是如果还没有这种自信和能力时,“选择”随性随缘可能只是放弃选择努力、放弃选择穷尽自己天赋的另一种表述。
学习成绩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有时会反思这句“长”在我脑子里的话,它当然会带来不用那么努力、不要逼自己的暗示。“分数自由”不是吊儿郎当的人随口自我认定,相对,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完善方法取得好分数的人,才拥有“高分低分无所谓”的自由。
时有看到巨富的简朴、少消费。所谓消费自由,是有能力买买买,有买买买自由,但也可以不买。
解锁一个又一个新技能是自由,直面一个又一个恐惧是自由,超越昨天的自己是自由。一味儿告诉自己 XXXX 不重要,我完全可以无视它,那是生活在泡泡里,随时可能被戳破的假自由。
3满不在乎,而又全力以赴朋友喜滋滋笑咪咪“做到这个太好了”,我会说:客观狠狠地夸自己,然后忘掉,当它没发生过。当这种“好”变得不那么惊天动地,越日常,越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知道自己配得上。
珍贵的、昨天做不到的、需要做到的重要的事,在每个当下,不迟疑地尽全力去做,成了就忘掉,不占用大脑内存;不成就搁在心里,在下个契机时再尽力去做,成了就忘掉,不成不急,下个契机再来。所谓心心念念,必有回响,其实是因为自己努力在为自己营造听得到“回响”的环境,自己准备好了。
当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边界一个个打破,也不怕前有狼后有虎的未知,自由就来了。
忘掉拥有什么是因为并不会失去。忘掉,才可以轻装上阵迎来下一个珍贵,而且,没有自帖人帖的标签,不会受它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