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金士杰:舞台艺术需城市人文气质滋养

▲金士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金士杰(右)出演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在某一个时刻,你是否曾经想象或畏惧过死亡?由金士杰、卜学亮主演的台湾果陀剧场经典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将于5月首次登上深圳保利剧院的舞台。在150分钟时间里,这部仅有两名演员的舞台剧,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的深刻对话,将让坐在剧场的观众们感动、沉思、流泪、微笑、鼓掌。日前,主演金士杰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专访。

年轻时就读过原著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根据美国知名作家Mitch Albom的畅销书《相约星期二》改编,讲述了一位体育专栏作家米奇毕业16年后,在自己的许多理想中迷失了自我,他偶然从电视上看见大学时期的教授莫利,当时莫利罹患“渐冻症”,无药可医;莫利决定利用剩下的几个月时间,把自己的生命经验与感动教授给这位世故冷漠、追求物质的学生,利用14个星期二的时间,展开一连串关于生命的对话。

金士杰在剧中饰演患有“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莫利,从开场潇洒地翩翩起舞,到机敏地向学生提问,再到生病后扶着助步器才能走路,再到坐在轮椅上颤抖地试图吃东西而吃不到,最后到躺在病床上作最后的喘息,金士杰表演得都非常逼真。

对于原著小说《相约星期二》,金士杰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当时就觉得这本书不得了。”该小说在全球被翻译成31种语言,销售逾1400万册。知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为该书在内地发行写了长篇序言,对该书作了高度的评价。该剧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也让戏剧不仅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而且体现它的教育理念。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是学着付出爱,以及接受爱。

被剧本征服决定出演

金士杰虽然读过原著小说《相约星期二》,但这本书被改编成话剧、找到他参与演出时,他却犹豫了。“这本书直面死亡,说的都是很严肃的话。阅读没问题,但剧场不是教室,应该带着我们去‘旅行’,我不喜欢在剧场说教。”然而最终,他还是被剧本打动了。“改编剧本太棒了,看了两页我就被征服了。明明是很严肃的话题,它却用一种另类的幽默来呈现,那些硬邦邦的话,编剧妙笔生花,观众不自觉地就被带入了。”

为了将剧中罹患“渐冻症”的教授演好,金士杰接触过“渐冻症”患者,还邀请他们来看剧。“除了观察他们,我也十分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金士杰告诉记者,“我自己也有腰椎间盘突出,常常会感觉寸步难行,所以会有点点感同身受。这个世界不知道怎么对待他们,他们也习惯了没有声音,于是他们能够走出来,是他们这辈子最疯狂的事儿。剧中老教授没有自我放弃,反过来给学生说怎么跟生命相处,太厉害了。”

而事实证明,金士杰对莫利的理解已经出神入化,仿佛莫利附体,他所有的激情都表现得收放自如、从容不迫。他内敛的激情使得观众泪流满面,在莫利最后向人生告别时,剧场里鸦雀无声,只剩抽泣声。

内地戏剧热来日可期

从事演艺事业30多年,金士杰对舞台剧、影视剧通吃,许多网友说他是“大神级”演员,他笑说自己也演了不少烂片。“对我来说,表演的门是很宽的。”金士杰告诉记者,“当我需要生活的时候,家里嗷嗷待哺的时候,我对影视剧的选择标准就不会那么高,对这个我并不脸红。”而说起自己与剧场的缘分,金士杰认为剧场是一个能呼吸的地方,他能从现场观众身上闻到某种味道,这种味道对他来说,是一种滋养和赋能。

除了演员,金士杰还是一位剧作家和导演,目前他正在着手导演自己的作品。但他认为,相较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戏剧是属于上个世纪的东西,是“没落的贵族”。金士杰说:“内地近几年出现的戏剧热,我过去总认为是虚的,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来内地演了那么多次,发现真的有一批人在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做戏,来日可期。”他还表示,舞台艺术是“奢侈品”,需要城市人文气质的滋养。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金士杰:舞台艺术需城市人文气质滋养
《白蛇传·情》 将中国绘画融入到戏曲表演
四月 国家大剧院迎来了“交响乐之春”
著名作家李敖故去:“在暗室里,我要自...
歌剧《松毛岭之恋》讲述老区人民情怀
《红色娘子军》《花木兰》开始再度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