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怕麻烦别人,是内心渴望依恋的表达

01

我曾有个朋友,现在已不算朋友,因为在多年的互动中慢慢疏远了。

现在想来,我们的交往就像某种“协议”:

他孩子满月我随了300块钱,他随后就给我买了套书,定价308。

有一次聚会我把他送回家,下车后他从车窗给了我20块钱,说是车费。

还有一次他住院,我们买了水果去看他,出院后第二天,他请我们吃火锅表达谢意。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渐渐的,我害怕与他交往了,我不联系他,他也从来没联系过我。

几年前,有一部文艺又暖心的电影——《桃姐》,整整火了一年。

剧中,桃姐伺候了李家60年,病倒后不愿意麻烦李家,拒绝别人的搀扶,拒绝李家的礼物,固执地住进了敬老院,宁愿独守孤老,也不愿浪费李家少爷罗杰的时间。

桃姐先后为李家老少五代人工作,温情与忠心可见一斑,着实打动了观众,可“坚持不麻烦”的举动引发了热议。

最终,尽管李家少爷罗杰和桃姐形同母子,但桃姐不麻烦别人、坚强、独立、固执的性格还是深深印在我心中,至今挥之不去。

曾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否是一种美德?”

苏有朋首先提出概念要澄清:什么是“别人”,什么又是“麻烦”。

粗略界定,“别人”是为了区别“亲密”的。

亲密关系往往指家人和特别好的朋友,对我朋友和桃姐而言,我和罗杰都不算亲密关系,但也算不得别人。

毕竟我和朋友交往了十几年,罗杰还是从小被桃姐养大的,我们是介于“别人”和“亲密”之间的那类。

而“麻烦”的定义十分宽泛,我认为至少主观意愿的举手之劳,就不算是“麻烦”,比如我顺路送朋友、桃姐被搀扶。

今天谈的“害怕麻烦别人”之人就是这样的人,哪怕主动为他们做一点小事,也会被拒绝或很快“还人情”,别人对他好是有压力的。

他们基本不会找人帮忙,别人最好也别找他,他们活在人群中,却又像是独立在人群外。

还极少袒露心声,凡和情感、亲密沾边的总会逃开,只和你一起做事情,而且即使是做事情,也会分工明确,AA制是他们对待关系的态度。

就像原来课桌上的“三八线”,谁也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有小惩罚。

或者没这么极端,但总体生活关系中,他总不会有太多情感色彩,独来独往,不愿意走近别人,也不愿别人靠近,他人的关心与帮助,他们是不需要的。

这其实是一种不那么明显的“回避型人格”。

02

他们回避的是依恋。他们是反依赖的,不管依赖别人还是被别人依赖,对他们而言,都是“很麻烦的事”。

与他们打交道,无形中会认同他们的“协议”,协议中心就是我做到我应该做的,你也要做到你应该做的,我们的关系就是责任与义务,别跟我谈感情。

这就是我“朋友”给我的感受,在他给我费用时,我感到在他眼中自己什么都不是,还不如出租车司机。

不相欠就不会有依恋。没有依恋,不论是爱人还是朋友,两清才可以安心。

回避型的人认为,只要有依恋就很容易产生依赖,就会有伤害。

不麻烦别人的意思是“我害怕对你有依赖”,这意味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这种脆弱感的暴露他们是承受不了的,会有羞耻感。

这样的人在早年往往经历过这样的养育方式:

一种是指望不上的养育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