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剧名取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由中宣部指导、部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流击水》5月15日晚在央视一套开播。
1921年,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的石库门酝酿“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会议被迫中断而转移,直到嘉兴南湖的一叶小舟上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一启航,便一路搏击风浪、冲破险滩,在时代激流中寻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电视剧《中流击水》便是借“红船”意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写传。该剧从原点出发,全景式再现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劈波斩浪的艰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该剧以历史逻辑剖析中国共产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以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照见“红船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以毛泽东为主要视角,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故事从1919年讲起。3月的北京站,青年毛泽东终于追上同学,赶上了驶往上海的列车,在那里,他即将为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送行。列车车厢里,同学与青年润之之间有组对话开宗明义,既点出人物的初心,也凝练着全剧核心——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葆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列车上,同学问毛泽东,缘何不同去法兰西。青年润之答:“我们当然要有人到国外去,看看新的事物,学习新的道理,研究一些有用的问题,把它们带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但我们也要有人留在自己的国家,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同学又问,为什么偏就是你要留下来。润之又答:“关于自己的国家,我认识的还是太少了。我之所以不去法兰西想留在国内,就是想好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国情,好好地考察我们当下社会的状况。我们一半同学留洋,一半同学留在国内,两头都占上了,那是多好的事情!”言辞间,毛泽东指着自己适才赶路时跑丢鞋的脚,打了个比方。他说,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学习日本,那都是邯郸学步,任何一个国家要自立自强,都必须根植在这个国家本身的文明土壤之上,这与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是同样道理。
镜头一转,湖南长沙的学堂里,毛泽东给孩子们讲述八国联军侵占中国的屈辱史。他希望大家都能站起来听课,腰杆子要直,站得越高越好,“昂首挺胸,顶天立地,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时间流转,五四运动爆发,观众随画面依次进入北京、济南、天津等地,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先驱者纷纷入镜。《中流击水》用这样的开局亮明全剧主线,即以毛泽东为主要视角,回望建党初心;同时以历史事件为依托,描绘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境遇下坚守初心、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讴歌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
两大悬念贯穿故事,展现一大批革命先驱的“寻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