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哲学思想中,德善始终为第一位的核心文化元素和化人正人法标。尚德乐善乃终身发展的修行,贯穿人的生命成长全过程。教育自当要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立足新时代新思想新发展格局,结合对教育现状反思,田征讲了如下观点:
一是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发展要求,决定了教育守正创新的综合施策和统筹推进。
二是“全境育德”理念讲究育德研究要问题入境;育德认知要思考有境;育德过程要创新开境。
三是教育之“育德”建构和实施,一定是全社会、全时空、全情境、全天候、全过程、全环节的发展环境营造、发展体系建设、发展动力自驱、发展智慧共享、发展激感奉献和发展赋能叠加。
四是优化学校思政教育,要正本清源讲本真,守正创新求实效。学校教育要全景式营造育德环境,让师生在正心、正念、正行的“情、景、境”中浸润感染,不断提高自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切忌那些“喊口号”“造虚势”“贴标签”“刮阵风”的浮躁做法。
五是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教育本为一体,割裂地谈德育,做德育,是不可取的方法,要提倡融合实施推进。
六是德育乃最具立体性的教育,当以跨界思维谋划之,以系统建构实践之。育人育德任何点或面的单方而为,都将收效不彰。
七是首善于德,反映着教育本心的大格境、教育教学的要素标、教育质量的核心值。
八是成就人的教育,讲究和众合力的行为内功和活动效能。
九是全境育德的教育建构和实施,强调静心思考、精心谋划、用心作法、爱心感化的为功过程。德育重教轻育的做法要转变,育德要有教而导,有育而行,春风化雨润无声,言传身教行有样。
面对时下教育一些“怪异”消极状态,田征感慨道:“话说教育,总感觉不那么轻松。置身其中,我想到的始终是问题以及由问题而产生的思考。”
教育是谁的教育?育人是谁的责任?怎样看待教育发展?怎样对待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教育相关主体各自又怎样看待服务发展的自己?直面教育现实和发展中的问题,谁人浮躁?谁人虚荣?谁人焦虑?谁人无奈?谁人去改变?社会化大德育建构的切入点在哪儿?如何积极主动地率先探索和智慧赋能?这是值得每一社会成员(责仼主体)思考的问题。置身新时代、新思想、新格局、新实践的视野和背景之中,惟自我教育可知为,惟守正创新有天地。
有了社会化大教育观,教育改革创新才能集聚合力,互添动力,富有活力和希望。
在引发大家共同思考的同时,田征从知与行两方面阐述并分享“全境育德”教育建构的认知理念和实践探索方法。
一、“全境育德”,讲求全社会、全主体,全时空、全因素,全天候、全过程的和众合力建构意义
全境育德,把教育做在生命成长的发展点上。那么,如何理解“全境”的内涵?
“全境”指社会化大教育发展格局背景下服务人才培养的责任范围和控制状态。对生命成长“发展点”的认知,当积极发现并正确把握人的发展成长过程最优化最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开发点和造就点。即成人成才本体可发展的进致点。具体实施中,强调并追求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全人全程的守正创新与智慧赋能。
1.“全境育德”概念的提出
“全境育德”,是梯次循进教育体系方法论系统的观点之一。
梯次循进教育体系方法论系统在新出版的《知道》一书中,总结提炼出了“兴趣自燃法”“个性舒展法”“差异诱导法”“动力自驱法”“增值研判法”“全境育德法”“目标吸引法”“对标内驱法”“生态竞合法”等九大教育方法论之观点。其中,第一次对“全境育德法”概念的学理意义作了基本阐释。
2.“全境育德”概念的意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