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话文化强国——凝聚全民力量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孙海悦 郝天韵 尹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方向已明,时间已定。文化工作者如何作为?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立足根基坚定文化自信

“在抗疫斗争中,文化展现出强大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认为,文化服务开辟新路径,助力疫情防控,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入理解和高度认同。”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看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的要求。”在他看来,今天,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文化建设也要提高层次,肩负起更多的使命”。

“中国要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必须发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要使人感觉到我们的文化有吸引力,愿意与我们交往、交流、交融,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丁元竹谈道,这句话前三句说的是文化自觉,“天下大同”则指的是文化自信,“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非常重要。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在建设文化强国中重视发挥文献典籍的力量,要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韩永进表示,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此外,他还建议加强建成文化强国的理论研究,在国家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文化强国指标体系考核。

与时俱进适应数字时代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更好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更快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建议,“将更多的文化资源搬到线上,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据化,夯实虚拟空间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在郭媛媛看来,要用好数字技术,让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创意、创新,使历史得以当下化,使精神得以拟像化,使静态文物得以动态化,使旧有文化资源得以创新化,使当下现实得以虚拟化,“以生产出高品质、社会需要的数字内容产品”。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