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代表委员聚焦“教育+文化” 学校这么做……

中国网北京3月5日讯(记者 徐虹 刘佳)进入“两会”时间,教育领域成为焦点,被代表、委员多次“点名”、热议。近期,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郭媛媛就提到,文化种子要从小栽种,建议中小学开设文化工坊。该话题引起北京多位中小学校长热议,并发表观点、提出具体做法。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郭媛媛(供图/受访者)

委员建言:中小学创设文化工坊

如今,文创产品不仅为更多成年人热衷,在中小学生间,开展文创活动也已成为常态。在中国网记者的走访中发现,很多中小学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创产品,甚至初具规模。对此,郭媛媛委员表示非常支持。“从小在孩子心中根植文化创意、创新的种子,全民文化品味和素质才能提升。” 她建议,用好课外实践,在每个学校组建文化工坊,让有兴趣的孩子常规性参与其中,使美育灵感和创意被激活、被支持

郭媛媛认为,文化创意和产品开发的过程,其实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活。这恰恰是社会目前最需要激发的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文创社团或课程,对学生大有助益:第一,有利于积累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养成文化兴趣;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具体该如何落实?郭媛媛提到了四个“用好”:用好课堂教育,通过美育、艺术教育,并在讲授传统文化以外,实施创意实践,在结合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第二,用好现场教育,让学生们置身于高品质文化场所,通过设置和策划活动,使其能联系实际,置身其间、参与体验;第三,用好课外实践,在每个学校组建文化工坊,让有兴趣的孩子常规性参与其中,使美育灵感和创意被激活、被支持;第四,用好文化大师和线上文化讲座资源。“这个时代是一个空间的时代,不仅是真实空间还有线上空间,互联网是有集成作用的,我们要通过联动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资源。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获得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培育”,郭媛媛强调。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