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怀柔分校执行校长
梁小红:文化+科技打底 赋能未来精英
以科技为龙头,传统文化为底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是海淀区乃至北京市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2019年,中关村一小再添新成员,怀柔分校成立。怀柔分校,与本部一脉相承,将文化+科技的强效基因根植于学生心间,为培养有中国底色的未来精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是技能 文化是内核
“今天在怀柔分校的孩子,以后就有可能是怀柔的建设者和规划者。”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怀柔分校执行校长梁小红如是说。因此,根植红色基因,强化他们的中国内核和文化认同,就成了学校自建校以来的基本方向。
这与本部的立校之基是一脉相承。梁小红介绍,在中关村一小,科技绝对算得上是学校的王牌特色。学校的每处设计,均能瞥见科技的踪影。每年的开学典礼,中科院院士寄语、现场亲授“开学第一课”也成为学校的保留项目。特别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更堪称是年度学校盛事,掀起全校热潮。但科技只是技能和手段,学校的终极培养目标还是擦亮学生的“中国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会成为社会的精英、建设者和规划者,一定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骄傲和翘楚,因此,他们的‘第一粒扣子’绝对不能系歪。”梁小红说,也正因如此,中关村一小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底线和办学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式。
在今天,中关村一小教育集团的各个校区内,随处可见中华文化的浸润与渗透。小到一处门窗,大到一条门廊,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育人。在怀柔分校,中华传统文化也已经融入到校园环境的点滴之中。校园、教室、楼道张贴了葵园共同约定、葵园行为习惯手势图、践行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等宣传海报和提示语,加强养成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等传统美德。学校还开辟了葵园长廊,除了种植爬山虎、紫藤等植物外,还设计了长廊文化,将经典诗词刻在长廊两边,下课了,学生们来到长廊休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真可谓是“一廊一世界”,点燃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育教学+文化 培养国韵少年
除融入环境外,怀柔分校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融入学科、融入实践活动中。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方案,怀柔分校也在课程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与探索。梁小红介绍,学校开展古诗词课程,将小学部编版教材应掌握的129首古诗,进行了细致划分,通过“每周一首诗”活动细化落实。教师采取“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见缝插针的形式,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每天晨读,学生也是从易上口、易入心的古诗词开始,他们手捧“口袋书”,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背诵、鉴赏,晨读已成为每日学生的“文化早餐”。每天中午,利用广播,讲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听闻典故、亲近先贤。假期里,组织学生收看《中国诗词大会》,开展“赏中华诗词 品生活之美”,活动后,学生们写下观后感,创作诗词,分享诗词之美。
此外,在学科教学方面,学校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统整,开展融合活动。语文、书法、美术等学科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擂台赛、我最喜爱的古诗词书法展、我为古诗词配画等活动。音乐学科将中国戏剧、古典音乐融入到课堂。语文学科还结合孔子诞辰日举办读书月活动,学生们为书代言、以诗为伴、以墨弘礼,受到文化的熏陶。
文化传承离不开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怀柔分校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祭英烈”活动,向烈士网上献花,诵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设计“童心共话中国年”寒假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贴对联、剪窗花、做灯笼,寻找年的味道、年的故事。同时,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开展“四爱一孝”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家国情怀和“孝敬父母长辈”的良好品德。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粮食画有了深刻认识,在动手创作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保护意识和传承信念。
在文化+科技的特色办学道路上,从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走出去的孩子,今后势必将成为“会学习、懂生活、敢负责、善合作”的国之栋梁。
文字/中国网记者 刘佳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