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北京深圳!一对“新两院院长”的双城记


北京,中国政治、文化的最高地;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对比两地中心城区海淀和福田教育研究原点的时候,记者发现,两区虽然地处中国南北两端,但还是有许多风景连接线。其中,有趣的是,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会理事吴颖惠和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郭其俊,作为两区的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他们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点。


两位院长不仅都致力于教育改革,还共同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推动附属实验学校的建设……而实现想法的路径也极其相似,在吴颖慧和郭其俊的推动下,海淀区成立了“敬德书院”,福田区成立了“教师书院”,“新两院院长”也由此诞生。


“新两院院长”

吴颖惠


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海淀教育网络与数据中心主任,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校管理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出版图书20余本,发表论文40余篇。


郭其俊


郭其俊: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任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等职,是全国中小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和公立教科院院长,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


相似点一:关注教师成长发展


作为一南一北两位区域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和郭其俊分别还有另外一个“院长”身份,2014年,海淀区成立敬德书院,吴颖惠任书院执行院长;2019年,福田区教科院成立教师书院,郭其俊也是书院院长。两个书院同样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培训工作的全过程,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为使命,但又各有不同方面的侧重。


敬德书院: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2014年,海淀区提出在使用中保护一个明清四合院,建成一个成人培训机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干部、教师的文化素养,一直想创办一个书院的吴颖惠得到了这个难得的机遇,于是她带队到岳麓书院等地考察,经过几个月的筹备,9月28日,敬德书院在中法大学附中旧址上落成,吴颖惠任敬德书院执行院长。


敬德书院主要服务海淀教育,开展以互动、研讨、小型骨干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国内首家“官办”书院,敬德书院是具有独立编制的正式事业单位,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书院有学术、研修、读经、会讲、游学等五类课程,其中包括儒学简史、诗词创作、琴棋书画体验、研读四书五经、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等科目。”吴颖慧表示,敬德书院拥有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近7000册,其中线装书400多册。在此基础上,书院还建立了音视频一体化的电子书库。


成立至今,敬德书院始终致力于追求高品位的课程建构,通过与区域内高校教育资源交叉借力、互动发展、资源联动,凸显了海淀教育的品质和特色。自2015年10月起,敬德书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五家单位签署协议,利用海淀区高校资源丰厚的优势,开展师资培养工作。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海淀区委党校等单位分别成为敬德书院的合作研究基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他们通过教材研制、课程开发、学术项目研究等载体,探讨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书院:100%覆盖区域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

为了探索新时代支持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100%覆盖区域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2019年,福田区教科院在深圳市率先成立了“教师书院”。


郭其俊


教师书院成立后,成为了促进福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和支持中心。教师书院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突出师德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培训工作的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教师书院还创新机制,在100%覆盖区域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考虑校际差异,定向发力,促进专业发展,培养一批名教师,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郭其俊表示,教师书院将从全员培训、学术讲座、名师论坛、国内调研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争取到2035年,福田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千计的骨干教师、数以百计的卓越教师、数以十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福田教师书院忠诚于党的教育方针,在青年教师入职培训中,开展“党课”培训全覆盖,引导老师扣好入职时的第一粒扣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郭其俊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不同方面表明了教师发展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成立教师书院是有必要性的。


相似点二:面向未来 关注智能教育


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2020年7月20日,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新型研究和学习生态的共同体,必将对提升智能教育水平起着巨大的作用。两位院长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共同成为了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联盟单位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面向未来教育要引入现代鲜活的技术

吴颖惠表示,如果教育是一个远离现代社会、远离技术的封闭体系,那么教育肯定是自取灭亡、没有出路的。

吴颖惠


“我们不知道未来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纯粹讲授知识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孩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他们将来能够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吴颖惠认为,教育永远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未来教育应该把一些现代的、鲜活的优秀技术引到学校去,让孩子们早接触、多接触。这就要求现代教育的目标要相应发生变化,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孩子的个性发展,要为孩子量身订做一些课程,让他们今后能更好地适应于未来社会。当然教育评价体系也要变化。将来,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渠道会更多,不会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课堂教育看。在吴颖惠看来,这就要求重新研究学校教育的功能,她相信不远的将来,体育活动、艺术熏陶、品行培养等,将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些可能会涉及到教育评价体系的全方位变革。


人工智能的普及也让吴颖惠开始思考人工智能未来和教育之间的连接。“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原有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组织形式、内容体系、培养方式、学习空间和评价体系等系列变革。”吴颖惠在一次论坛分享中表示,人工智能加快教育向核心素养培养迈进,促进深度学习的科学发生,也督促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未来教师必须熟悉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熟悉大数据分析技术、语音技术、图像技术、虚拟技术,熟悉各种教育平台和APP终端的使用。同时,人工智能也引发教育评价体系的不断变革。


推动AI赋能教育 提升区域教育研究和实践水平

郭其俊认为,科学技术的革命引领着教育的变革,福田教科院的研究和实践要从“跟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就必须引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科学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AI赋能教育,引领福田教育信息化迈向3.0体系,促进区域智能教育整体跨越发展,2020年12月,福田区成立了AI赋能教学实验学校联盟。联盟成立前,郭其俊带领福田教科院的教研员们,联合人工智能、教育、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对开展AI实践的学校进行了走访调研,并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在AI赋能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而福田区AI赋能教学实验学校联盟的成立,也必然成为学校、教师搭建了合作交流、携手共进的平台,以及推动福田区AI赋能教育往前迈步的重要抓手。


为把握 AI赋能教育的发展态势,培养 AI赋能教育的中坚力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福田教科院还在全区挑选了100名种子教师,组织开展了“走向智能教育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郭其俊还积极配合和参与了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全息未来教育云+端”项目在福田落地的前期筹划和过程推动工作,将“讲座式授课与项目式学习”“大数据与个性化精准教育”“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概念进行有机融合,对教育的全息化、未来化和智能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点三:发挥智库力量 助力打造“科研机构新校”


通过借助区域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智库支持,形成“科研机构新校”的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是近年来不少教科院达成的共识。海淀区教科院和福田区教科院都主动发挥智库的作用,运用科研的杠杆,撬动教师专业的发展,转变课堂教学的范式,发展学生内在的活力,多维共振。在教研力量助推学校发展发面进行了不少探索。


成立未来学校 引领未来实验小学发展

2020年10月31日,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正式启用,作为海淀北部地区惟一一所以“未来”命名的实验学校,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将依托海淀区教科院的科研力量和资源,构建未来学校理念体系,在学校课程体系、课堂教与学形态、学生综合评价方式、学校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实践。

吴颖惠


在未来教育方面,学校将从思想理念、文化体系、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生态、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变革式、跨越式发展,如在建设指向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方面,会开设人文讲座、科学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综合课程,建立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俱乐部,打造学科课程、俱乐部课程和社团兴趣小组三种课程形态;通过创客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式重构物理空间,并利用移动学习、基于VR的学习等突破传统的学习空间,不断探索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学生评价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发个性化教学评价系统和分析反馈体系,跟踪监测教学各个环节, 全面评价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据了解,到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将初步建成具有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学习方式灵活多元、学校组织弹性开放、教育技术先进前沿、教育评价多样灵活等具备未来教育特征的“绿色创新学校”。这所小学还将成为海淀区未来教育探索与交流的平台,学校将积极引入各个教育领域的专家,深入研讨对话、集思广益,深入开展海淀未来教育探索。

这次合作办学是海淀区教科院与和平小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未来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理念引领未来实验小学发展,立足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打造一所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与社会满意的优质学校,希望培养出更多面向未来的优秀学生。


打造三所附属学校 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福田区教科院从2016年成立之后,就陆续在2016年和2017年,将原本的竹林小学、竹园小学和竹林中学更名为教科院附属小学、第二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作为全市首个区级教科院,通过辐射教科院智库力量,锻造出三所附属学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教科院附小的前身叫做竹林小学,曾是福田区最薄弱的学校之一。由于综合原因,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学校生源不断流失,截止2015年,学校学生不足800人,每年转出学生有六七十人,学校一度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郭其俊


2016年,福田区教科院进驻竹林小学,学校更名为教科院附小。由此,学校确立以科研为导向,以“课程变革”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在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基本课程目标、内容、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教科院附小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优化,将十几门国家、地方课程统整为“四大课程”,即品性养成课程、学科素养课程、七彩节日课程、多元智能课程。4年间,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通过课程的变革撬动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仅用了3年时间,教科院附小创造了从招不满学生到现如今生源爆满的奇迹,彻底改变了学校薄弱的境况,成为了老百姓家门口高水平、高品质的新型优质学校。


2017年9月,“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附属小学”和“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相继更名成立。更名成立后,郭其俊多次带领团队来到二附小,为学校的发展“问诊把脉”。郭其俊通过深入了解学校各方面具体情况,与学校管理团队共同研讨,结合学校实际,正式提出“二附小、大美育”的整体构想,努力锻造卓越品质的基础教育品牌,打造福田教育的新高地。教科院附中更名成立后,福田区教科院成立附中教育教育教学分类指导小组,深入附中教学一线,对接学科教师或班主任,进行教学的全方位指导和师徒结对式指导。


此外,区教科院鼓励附属学校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搭建各类平台,提供展示的舞台。如举办教育高峰论坛、邀请全国赫赫有名的教育专家魏书生、孙学策、罗滨、刘长铭、刘希娅、朱华伟和曹衍清等来到附中、附小和二附小考察,让附属学校与市内外名校结成联盟学校等。


转自:深学 · 圳闻(记者 顾霖)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