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3月24日电 2022年3月24日,第一期中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旨在使用消费大数据衡量居民消费习惯对健康程度的影响。通过计算居民平均每日消耗蔬菜水果、肉蛋奶、烟酒等商品以及身体活动时间的具体数值,参考权威医学实证研究得出居民消费行为对于健康的影响系数,进而推算得来。该指数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指导,在华泰证券的支持下,由八点健闻、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合作研发编制。
健康消费与经济水平相关 地区差异明显
报告显示,2021年度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排名,上海、北京、天津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位居前三,山东、陕西、浙江、江苏、辽宁、山西、广西等地分列第四至第十位。
2021年中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排名TOP 10
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更高水平的人均 GDP和预期寿命与当地居民更健康的消费行为高度正相关,说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预期寿命差距明显,除了这两类地区医疗条件和公共卫生环境的差异,消费者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差距也不容忽视。
2021年居民健康消费指数TOP10地区居民健康消费指数与人均预期寿命、人均 GDP对比
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健康消费指数与人均GDP对比的局部差异:部分地区人均GDP和预期寿命排名前列,健康消费指数却相对靠后。可能的原因是,经济水平提高既可以促进居民购买更多健康型消费品,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致对健康不利的消费品需求激增。
华泰证券表示,2020年以来,公司通过“益心华泰”公共卫生专项基金,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课,并为医护人员、一线记者提供专项资助。随着大数据监测分析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落地,华泰证券还将持续发挥在医疗健康、数据科技等领域的业务优势,凝聚更多合作伙伴的专业力量,助力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
有营养≠更健康?蔬果水产才是yyds!
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报告指出,居民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去了解各类商品消费行为对健康的具体影响程度,对于消费品,在习惯意义上的“有营养”和科学意义上的“更健康”之间,往往存在认知差距,无法有效约束消费行为以达到“理想健康”状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健康消费水平的下降。
报告中使用OR值来衡量不同商品消费行为增减对健康的影响,OR值大于1,对健康影响为负(小于1则为正),某种商品OR值越大,说明该商品消费越多对健康越不利。
根据健康消费指数的评价体系,红肉OR值为1.02、加工肉为1.18、蛋类介于1.07-1.29之间,说明这些食物不能过度摄入。相比之下,水产品OR为0.94,蔬菜为0.90,瓜果则为0.81。搭配膳食的时候,哪些食物要多吃,哪些要少吃,一目了然。
中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评价体系产品类目及居民健康行为权重
大数据创新动态监测,揭秘居民健康密码
传统的地区健康状况调研往往从调查问卷入手,无法全面、及时地反映中国居民健康行为变化。互联网大数据则为健康行为数据的获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在法律框架内使用消费大数据来分析居民消费行为隐含的健康状况,可以获得的样本更加广泛、更新频率更高,并且比发放问卷更加节省成本。中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便是基于国内头部电商在31个省(市、区),涉及36种、200余个产品的网上购物消费大数据,构建起一套具有动态性和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
通过大数据构建居民健康消费指数评价体系时,具体情况可能非常复杂。为避免错判,并增加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健康消费指数在生成时一方面采用多种外部权威数据对电商数据进行验证,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用户购买的“标尺商品”,也就是一般消费者每天必然会使用、且使用量较为稳定的某种产品,来推断购买者背后真实的消费人数,并进一步测算人均商品消耗量。最后,参照不同产品对健康的影响(正面或负面),即可推算出各地居民在不同细分产品上的健康消费指数,将分项指数加总,便得到该地区的健康消费指数。
报告执笔人,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理事,脉策首席经济学家陈沁博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大数据的挖掘研究,在他看来,居民健康消费指数的最大特点,是在健康数据的获取成本和准确性上,取得了难得的平衡。(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