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下龙头企业亏损仍在扩大,互联网医疗下半场如何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实习生 田超群 广州报道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虽然政策加持下的互联网医疗的市场接受度在快速提升,但行业企业亏损的问题依然突出,跑马圈地之后,互联网医疗如何寻找下一个增长点仍然值得关注。
3月17日,1药网(Nasdaq:YI)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1药网实现全年营收124亿元,同比增长52%,首次突破百亿营收规模。营收增长的同时,1药网的亏损也在继续扩大。2021年净亏损为6.21亿元,而2020年净亏损为4.671亿元。不过,公司管理层表示,目标在2022年实现单季Non-GAAP运营层面盈亏平衡。
无独有偶,3月15日,平安健康科技医疗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01833.HK,以下简称“平安健康”)公布了2021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企业营收73.3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8.66亿元增长6.8%。全年经营净亏损15.39亿元,同比扩大62.3%。
互联网医疗之痛
疫情影响下,人们使用互联网医疗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互联网医疗也从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医生辅助和医院流程化为代表的2.0时代向以互联网医院建设为代表的3.0时代过渡转型。企业更加注重线上线下一体化,多主体多线程深度融合。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产品优势得以凸显,线上诊疗能有效避免人员的聚集流动,在抗疫防疫上都表现出了互联网医疗的优势。虽然发展前景不错,但还是难掩互联网医疗企业连年亏损的窘态。
据了解,平安健康自港股上市以来,尚未实现盈利,这些年平安健康也一直在把控缩减亏损额,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亏损额分别为9.13亿元、7.47亿元、9.49亿元, 2021年亏损额高达15.39亿元,平安健康近4年连年亏损,但让市场更感不安的是毛利率的下降。
面对亏损现状,平安健康CEO方蔚豪公开解释道,2021年是产品升级、渠道升级、能力升级三大升级落地的一年,公司加大了战略投入,包括医生生态、企业健康管理服务、地面的医院网络建设、互联网医院等的投入。
平安健康将毛利率的降低归因于疫情缓和后体检服务履约率的大幅提升上,平安健康的前五大客户就已经占据了平安健康营收的三成以上,而前五大客户中就包括平安系中的平安寿险、平安银行和平安产险,平安健康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平安系的“转移支付”,保险履约体检的用户越多,成本就越高,毛利率便会有所下降。
虽然平安健康在2020年提出三大升级,并于2021年进行战略落地,提出战略转型需要注重企业B端用户,认为B端和保险都是较为重要的客户群体,但C端依然是平安健康目前主要的盈利来源。
互联网医疗概念诞生已久,而作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平安健康成立近7年,却依然处在转型期,互联网医疗短暂狂欢后的窘境该如何突破?
热度退却后的“下半场”
互联网医疗产业生态包括医疗服务、医药流通、医疗保险、健康管理和科技升级五大板块。互联网医疗从不同的主体出发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患者端应用包括在线挂号、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医生端主要有医生间的交流、专业知识等模式;医院端则包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院等。
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存在两种主要的应用模式:一个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主体提供的在线轻问诊和健康咨询服务,没有开具处方的资格,属于消费级医疗;另一个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即为实体医院线上模式的互联网医院,属于严肃医疗。互联网医院是未来“互联网+医疗”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目前众多企业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主要模式。
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7月引发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必须有实体医疗机构作为线下支撑,互联网医院所能开展的科室设置和诊疗科目不得超出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的科目范围。
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医院已超1600家,虽然互联网医院数量多,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职能定位模糊、互通机制不畅、行业监管困难等,而现有的互联网医院中,闲置的“僵尸”状态、诊疗的碎片化问题等都较为突出。
诊疗的碎片化问题体现在互联网医院业务主要集中在在线问诊,尚未形成完整业务闭环,互联网医院规模小、数量多也是造成资源分散、竞争激烈的原因。即便是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医院也存在缺乏互联网思维,简单将线下业务搬至线上,提供服务单一,多集中在轻业务模式,线上线下也未完成一体化建设。
虽然互联网医院建设如火如荼,但真正能有效运营的互联网医院屈指可数。据《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数据,目前真正实现有效运营的互联网医院数量不超过10%,超90%的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的僵尸状态。
互联网医疗虽然已经发展很久,但是相关的管理运营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匮乏,互联网医院没有建立起一个职责明确、独立高效的服务管理机制,而是把线上诊疗和远程医疗当作普通的信息管理。
此外,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会导致医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线上复诊费采用“一刀切”,没办法体现不同级别医生的价值差异,以线上复诊为例,北京收费50元(全国收费最高),而知名专家线下的普通号是100元,特需号是300元,线上线下差异较大,极大地挫伤了医生开展线上诊疗的积极性。线上诊疗花费的时间成本要远大于线下面对面诊疗,医生的付出和获得不成正比,大大打击了医生的主动性。
最后,互联网医院的宣传不够,疫情以前患者对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还没有认知,甚至不知道互联网医院开展了哪些业务,这也会影响互联网医院线上诊疗业务的拓展,再加上患者就诊习惯的改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互联网医疗要想改变企业连年亏损的现状,就需要在后疫情时代找到新的增长点,各家也在寻找自身的突破口。
此前即有华南某医药一级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看得出各家做互联网医疗的想法不尽相同,巨头下场做医疗的,优势是资金优势,但是劣势是不懂壁垒深,回报慢的医疗行业。但商业的角逐往往是复杂的,未来赛道最后的结果仍难以判断。”
京东健康继续依托自身线上平台的优势,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覆盖到诊前、诊中和诊后全流程,并不断拓展线下业务,在多地开设线下院边店和DTP药房,提供药品仓储及运输全流程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阿里健康则依托医药电商平台和支付宝资源进行扩展。阿里健康的主营业务分为自营健康产品销售、电商平台服务、消费医疗业务、追溯服务和其他创新服务五部分,其中医药电商仍为阿里健康的主要收入来源,自营健康产品在全年营收中的贡献率最高。
平安健康则通过调整经营战略,将业务重心转向B端,扩大用户基础,线上线下,B端C端协同发展,背靠“平安系”母体,贴近金融渠道,提出“HMO+家庭医生会员制+O2O”的战略方向。平安健康CEO方蔚豪面对2021年转型所带来的亏损态度乐观,认为转型前期的投入非常必要且值得。
2021年,1药网则首次面向药店推出了“1起健康”项目,药店可以通过线上加盟的方式,运用1药网提供的包括O2O、CRM等在内的数字化SaaS服务来更好地管理他们的产品选择、库存控制等。同时和雅培、赛诺菲、同仁堂等药企展开全渠道数字化营销合作,通过如患者健康教育、精准运营等数字化的手段提升药品可及性。
突破之路
面对全方位、多层次、互动融合的互联网医疗3.0时代,互联网医疗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数据公司等多元参与者,打通医保服务、支付渠道等关键环节,推动医药行业、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等多领域深化合作,在疫情常态化下,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突破正值环境利好。
据艾瑞数据,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544.7亿元,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6.6亿人。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远程医疗、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技术与医疗领域的跨界融合,使得新兴技术快速渗透到医疗各环节,而疫情又助推了移动互联网医疗的推广,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不仅让互联网医疗被更多人所知,而且也在促进人们医疗就诊习惯的改变。此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互联网+医疗”政策,从框架试点到实质推行,从业务系统到运营管理,互联网碎片化问诊模式在被改善,“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模式正在形成。
2020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落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提出加快建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创新建设完善智慧医院系统,大力推动互联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发展。该举措对于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医疗在医疗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拉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等。2020年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提出,强化“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措施。意见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各项推进办法,打通了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通道,为互联网医疗的推广实施提供保障。
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这是继2018年发布管理办法后首次再度细化互联网诊疗规则。意见稿从医生诊前实名认证、医患交流信息的留存和共享、患者实名就诊、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等方面,对互联网诊疗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和回应,加强互联网诊疗监管。
政策的规范约束提供了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但是要想实现变现盈利,本质在于找到买单方。
传统医疗生态是以医院为中心的,医院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医生、患者、药械、保险等均需围绕医院展开,这就导致生态系统中的资金、信息等都只能通过医院与各分支点来实现流动,致使核心节点负荷过重,系统效率低下。
互联网医疗要抓住自身去中心化的特点,搭建自由流动的去中心化生态,打破要素间流动壁垒,深耕产业链,探索多商业模式变现,拓展业务边界,打造“医生+药企+保险”的金三角互联网医疗公司将在未来拥有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