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眼观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张琳:居家养老服务要侧重预防保健
中新经纬3月2日电 (魏薇)“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90%的老人都在居家养老这个领域,但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张琳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张琳 来源:受访者提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张琳指出,公众普遍认为老年人安全、独立、舒适地生活在自己家庭和社区的能力,对老年人更加有利,而且可能在卫生服务支出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
不过,张琳指出,从实践看,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调研,张琳观察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生活困难人群和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重度失能人群。而其他老年人可能并非失能人群,但其实也需要居家养老服务。
“部分社区按照民政部门下发的名单提供上门服务,不在名单内但又有实际需求的老年人,如果社区宣传不到位,就可能无法知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也得不到服务。服务范围狭窄使其盈利能力不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抱怨老年人不愿意为养老服务花费的同时,社区老年人却有很多不知道社区有相应的服务,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有不少老年人是愿意为养老服务支付一定费用的。”张琳说道。
在张琳看来,老年人失能后再做居家养老服务,并不是这项服务的重点。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去支持老年人的功能维护,通过一些教育和服务帮助老年人延缓其功能的衰退,然后当老年人部分功能衰退时,可以通过一些支持让他在家里享受养老。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和多样化,主要是老年餐桌服务,绝大多数无力为老年人提供所需助浴、助医、康复、助行、紧急救助等服务,精神关怀严重不足。
此外,她指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制度及规范性文件有待完善,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场地仍然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经验不足、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政策执行存在偏差,能力评估标准不一。
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供给水平,张琳提出多个建议。
在完善基础卫生公共服务方面,张琳建议,应在现有的卫生公共服务系统中加入对老年人 “复原力”的关注,通过社区基础医疗尽早发现和治疗非传染性疾病。
在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侧重点方面,张琳认为,应逐步从护理服务转向预防保健。随着年龄的增长,未失能老人们的身体机理也会渐渐老化,最终可能也会丧失部分或全部的自理能力。对于未失能的亚健康老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延迟身体的衰老和预防性保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对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延迟衰老、预防保健的服务,可以涵盖日间照料、上门护理服务、各种健康保健指导、社区卫生站对老年人视力、听力衰退的检查等。
在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方面,张琳建议出台老年人能力评估国家标准,加强民政、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沟通,确保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结果互通互认。
张琳还建议,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国家应逐步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制定规范的准入门槛,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本、配套设施、服务内容和人员配置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在其经营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查。政府资金应该由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以刺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
她进一步指出,可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并且丰富服务主体,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建议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与针对性。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培育和壮大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组织,鼓励有意愿和业务先天具有社区粘性的社会资本(企业)积极参与,创新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支持和协助社区及企业自主开展服务。(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