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初,杭州创投圈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
“某举步维艰的创业公司,全体员工靠着‘无人货架’提供的‘免费零食’,硬是多撑了两个月,并在依靠在其所在区域内掠夺货架上的零食并低价转卖给小学生而硬是趟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后来这个公司老板被警察抓的当天,那个无人货架公司又发布了一轮新的融资公告。”
没有所谓笑话,所有的笑话都有认真的成分。
零售
这一幕似曾相识的资本追捧,伴随凶猛地推的跟进与密集布点,来自BAT新美大或是世界500强背景的创始人接连讲出一个又一个好故事,然后又接二连三的携手由自家员工曝出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没能挺过这个冬天的狗血新闻。长达12个月的小组淘汰赛到狗年春天即将打响那场注定没有获胜方的决战——只是这一次,巨头和投资人的眼光总算回归到了商业的原点:。
马总和马总
谁能保证未来自己的公司能够市值从5000亿美元提升到10000亿美元?答案或许只能是中国广博的线下零售市场。因此这场增量市场宿命对决的两位男主角仍然是双方均称与对方“私交甚好”的老熟人:。
一个连货带架子成本仅400元人民币的“破玩意儿”反倒是在2017年下半年引来了腾讯、阿里、京东、饿了么等一众巨头带着普遍焦虑的情绪并怀揣资本着手入场,这既不正常,更不符合逻辑。
巨头们的大动作背后是无人货架这个被骂了几年的“伪命题”的伪字背后好像还有另一种说法——这是也许是一个“伪装的伪命题”。
伪装下的无意和故意相差的仅仅只有一个动机,而对行为动机的分析通常只有两个字概括——利益。
可在如此庞大的利益面前,谁又会保持所谓的中立呢?
这,也许算是最糟的好项目。
无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和一小时达
在无人值守货架正式发酵前,实际国内早已诞生了三种在同一场景中出现过但各自商业形态截然不同的竞品——。因此从它一诞生起就不被同行业人看好已是家常便饭,甚至在诞生之初就随时可能有被其余三种形态围剿而“灭族”的可能性。
那么为什么今天,上述三种模式都没动静了?可能答案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展开讲。
懒+宅
当我们研究客户,分析90后,00后消费者的特征时,找到两个字:,而这两个关键词恰恰决定了时间和空间——该类型的主流消费人群呆在的空间里,时间越长,价值越高。实际上在PC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电商行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蓬勃业态均出自于这个模型。
工作
根据上述模型,我们可以简单把主流消费人群的时间划分为和两大块,而剩下都是毫无商业价值的睡眠时间。因此,四种围绕Office场景的商业形态的核心是抓住除家中场景之外的增量市场——办公室比呆在家中的时间更长,精准人群重合密集度更高,其沟通基本靠吼,通勤基本靠走,传播基本靠手的特性让腾讯和阿里都不由得盯着多看几眼,生怕自己错过了这8H+的商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