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硅产业”)近期在上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公司拟登陆科创板,计划募集资金约25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用300mm硅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二期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硅产业成立于2015年12月,是目前科创板已受理企业中“最年轻”的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作为一家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硅产业的“科创含金量”可圈可点。招股书显示,硅产业过去三年研发费用率平均值约9%。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已获授权的专利300项,其中,发明专利为273项。
扣非归母净利三年多亏损逾3亿
招股书中披露,2016-2018年及2019年1-3月(下称“报告期”)硅产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亿元、6.94亿元、10.1亿元和2.7亿元,但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9081.32万元、-9941.45万元、-1.03亿元和-2039.36万元,累计亏损金额达3.14亿元。
此外,报告期内,硅产业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1782.35万元、9729.74万元、1.66亿元和2026.21万元,合计金额约3亿元,
有市场人士提出疑问,这样一家主营业务连续亏损的公司,能否闯关科创板成功颇具争议,因为监管层也要对广大投资者负责;即便侥幸成功登陆上市,其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可能不尽如人意,毕竟是否具备投资价值,最终还得回归到公司基本面上来。
对于硅产业 “科创含金量”、主营业务连续亏损等问题,中国网财经发函并致电硅产业,其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目前无法对此做出回应。
逾10亿元商誉悬顶
据了解,硅产业目前拥有16家控股子公司,公司大部分营收也由旗下子公司贡献。其中,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便是主要由上海新昇、新傲科技、Okmetic三家控股子公司实际开展。
招股书显示,上海新昇是中国大陆率先实现300mm半导体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新傲科技是中国大陆率先实现SOI硅片产业化的企业;Okmetic拥有30余年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
据《华夏时报》报道,2016年硅产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主要是当年收购的Okmetic合并报表后带来的收入;2017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增99.86%,几乎全部来自于Okmetic的贡献;2018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增45.64%,同年,上海新晟开始大规模量产300mm硅片,当年产生营收2.15亿,这是硅产业2018年营收大增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因并购上海新昇、新傲科技和Okmetic三家公司,硅产业目前有10.9亿元的商誉,在目前已受理的科创板企业中暂列第一。2018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因商誉暴雷导致业绩巨亏的案例比比皆是,硅产业面对的商誉减值风险不言而喻。
产品曾因质量问题被退货
据招股书显示,硅产业是中国大陆率先实现300mm半导体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截至2019年3月31日,该产品已通过40多家客户的认证。
据悉,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3月,硅产业300mm半导体硅片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3.57%、82.7%和64.13%,产销率分别为88.64%、95.72%和59.5%,均出现了较大波动。
硅产业表示,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的波动主要是受全球半导体行业、半导体硅片行业的景气度影响。“受行业影响,预计2019年1-3月公司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利用率、产销量下滑趋势将延续1-2个季度,在2019年第四季度到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和2019年1-3月,硅产业的300mm半导体硅片曾因质量问题发生退货。硅产业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表示,两次退货金额分别为51.28万元、40.3万元,占300mm半导体硅片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小,分别为0.24%、0.96%。主要退货原因包括半导体硅片电阻率、颗粒度检测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无控股股东和实控人
硅产业在公司的管理上也有一些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通过天眼查得知,硅产业投资的上海新昇和保硅(上海)半导体都曾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此外,上海新昇还被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新傲科技新徕分公司也曾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
此外,硅产业的管理层也不安稳。天眼查显示,今年3月以来,硅产业的主要人员发生了5次变更,注册资本发生2次变更,投资人和法人也出现了变动。
对此,硅产业在回复上交所对于管理层人员变动对公司的影响时表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未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的董监高人员的辞任不存在使得相关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分析,硅产业近期做出的一系列调整或许是为了科创板上市刻意为之。不过,硅产业的管理问题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目前没有控股股东和实控人。
国盛集团和产业投资基金为硅产业的并列第一大股东。硅产业是控股型企业,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由三家控股子公司实际开展,硅产业方面也表示,若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控制体系得不到有效执行,则公司可能无法及时了解相关子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也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产生一定的公司治理和经营风险。
对此,上交所在问询函中问道,国盛集团、产业投资基金是否存在关于硅产业持股比例安排的相关协议或一致行动安排,是否有关于发行人控制权的约定,是否建立了相关协商和分歧解决机制。
硅产业在回函中表示,国盛集团、产业投资基金独立行使作为硅产业股东的股东权利,不存在一致行动关系,不存在关于发行人持股比例的安排,双方未建立协商和分歧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