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8年全年的国际收支数据。2018年延续了2017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全年经常账户与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的顺差分别达到491与1306亿美元。从季度数据来看,2018年经常账户与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出现了有趣的此消彼长型对称性格局:2018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中国的经常账户余额逐季上升,分别为-341、53、233与546亿美元,中国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余额逐季下降,分别为989、300、140与-123亿美元。2018年四个季度的误差与遗漏项均出现资本净流出,全年累计规模达到1602亿美元,且下半年净流出规模(1104亿美元)显著高于上半年(498亿美元)。国际储备在2018年上半年累计增长了501亿美元,而在2018年下半年累计下降了312亿美元。与2018年上半年相比,2018年下半年呈现出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甚至逆转、错误与遗漏项净流出加大、国际储备由升转降等特征,这均与2018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显著贬值有关。
回顾多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数据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从2015年起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似乎正在发生如下重要的结构性变化:
第一,2015年至今,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占比均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并可能在2019年转为全年逆差。2015年至2018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分别为3042、2022、1951与491亿美元,经常账户占GDP比率分别为2.8%、1.8%、1.6%与0.4%。在2018年第1季度,中国更是在2001年第2季度以来首次出现了经常账户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