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文化 >

辽瓷传承人孙天舒持之以恒无数次失败后仍要坚持

如果不是一早知道她取得的诸多荣誉,你很难将眼前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子与“盛京大工匠”等标签联系起来,这就像是把一种矛盾的关系同时汇集在一起,极具冲击力。

而深入交谈之后,你会惊叹讲话轻声细语,看似温柔恬静的她,竟对辽瓷这项事业有着超乎寻常的韧劲与执著,而这格上的冲突,让人越发想探究她与辽瓷之间的羁绊。

有时候

喜欢可以成为一种执念

陶瓷于孙天舒而言,是命中注定的邂逅,说不出具体缘起何时。

儿时的孙天舒常会看着精美的瓷器出神,她觉得它们很美,这种美可以牢牢地牵绊住她的视线,她说,或许从那时起,心里就已经种下了一颗属于陶瓷的种子。

而随着她的成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终是成了一棵占据她心神的树,使她在选择专业时没有犹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陶瓷相关专业。

系统学之下,她非但不觉得成天与泥巴打交道枯燥无味,反倒是在深入了解之后,愈加被这项艺术深深吸引。她除了继续深造读研之外,还多次去南方的各知名窑口不断学技艺与工序,“越深入了解,便越会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便越想去更加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窑口的条件普遍清苦,再加上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方言差异等不利因素,谈起那段学时光,孙天舒说:“虽然面临各种挫折,但心中一直有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挫折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将我击倒。”

也是在南方窑口的学过程中,孙天舒结识了北瓷泰斗、辽瓷研制第一人关宝琮先生。与关宝琮先生的相识,成了孙天舒与辽瓷结缘的契机。关宝琮一共有13个弟子,因为孙天舒在艺术上的造诣和对陶瓷事业的执著热爱打动了关宝琮,他将恢复辽瓷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交到了孙天舒的手里,并认可她为辽瓷传人。

她说:“辽瓷文化是我们北方文化的一脉,是我们北方人值得骄傲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关老师的认可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我应该去承担这份责任,尤其作为家乡人,应该把这个断档的记忆给捡起来,将它恢复下去,如果有可能的话,再让它发扬光大。”

持之以恒

无数次失败后仍要坚持

辽瓷之妙,妙在韵味。沉实敦厚,意远蕴深。

辽瓷是辽代陶瓷的简称,横跨隋、唐、辽、宋、金、元等朝代,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陶瓷史上盛开的奇葩,但在传承历史过程中,这项技艺出现了断档,导致后人为了恢复辽瓷技艺,要面临重重困难。这也是孙天舒在恢复制作辽瓷时遇见的问题。如今说起恢复辽瓷技艺遇到的那些难事,孙天舒依旧历历在目。“在制作原料时便失败无数次。接下来,在整个制作流程工艺中,更曾失败了无数次。”

“每一道工序都很具挑战,尤其是在造型当中。它是扁身的器物,这一点和南方所有的窑口都不同,需要你去研究这个扁身要怎么做,怎么才能做成功,怎么才能烧成功。当时每一次打开窑口的门,出来的都是坏掉的瓷器,两年时间,基本每次面对的都是失败。”

她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能坚持下来,靠的是信念,如果当时的自己内心脆弱一点儿,软一点儿,那可能就很难再坚持下去了。”孙天舒微信上的签名是“一瓷 一次 一生”,这或许是她对辽瓷最真挚的告白。持之以恒,她将辽瓷从爱好做成了事业。

坚守初心

只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孙天舒做了几百件作品,但她把不合适的全部敲碎,只取那些最满意的。留下的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孙天舒不同时期下对生活的感悟与状态。其中有一件名叫《玉璧礼天》的作品是她中后期所做,那时她已经将辽瓷恢复成功,“这件作品对我来说是一种告诫,我要告诫自己,对辽文化,对辽瓷,包括对整个团队,我要葆有尊敬、尊崇和初心。”

为了将辽瓷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孙天舒成立了辽瓷产业园,并建立了辽瓷的展馆,“辽瓷的格局很大,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也和我们北方的气质特点十分贴合。我建辽瓷产业园的愿景,也是希望让更多人能通过我们的产品去认知、喜欢上辽瓷。”

如今,孙天舒不仅是辽宁省龙呈文化创意产业园董事长 ,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国家技师、沈阳市高级人才,并获得了沈阳十佳创业青年标兵暨“五四奖章”、盛京大工匠、优秀技术能手等荣誉,“于我来说,最主要的成就并不是这些荣誉,而是通过我让更多的人了解辽瓷,就这一件事,足够值得我开心,并一直为之努力。”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白象默默作出贡献被扒出 网友:我们一...
白象食品出圈了 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国货...
给力!南京城墙博物馆成为中国首个ICOFO...
横店发放千万消费券促影视业复苏 20余...
风动花开 “二十四番花信风”有何讲究?
不能只靠情怀“裸泳”!实体书店“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