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如何看待未来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走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矛盾是对立和统一的,放到全国的城市来说,城市和城市之间都有的个性,没有一座趋同的城市,但是每一个特别的城市又有普遍共性,今天继续讲共性问题,具体到城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PART1

城市按照共性去分类,国家按照人口和经济规模,划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等等,甚至还有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属于超一线,尖子生中的尖子,一线城市大多数时候是那几个省会城市

按照城市的支柱产业分类有旅游城市、工业城市、金融城市、高科技产业城市,深圳和美国的旧金山属于这类高科技城市,通俗的按照三产分类,就是农业城市、工业城市和服务业城市,旅游和金融都属于服务业城市

城市这个词由“城”与“市”组合。“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政治和经济活动是催生出现代城市的根本原因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生产普遍有剩余,打的野兔、野猪,种的粟吃不完还有剩余,于是大家约定俗成找个安全隐蔽,交通发达的地方,搞交换。古代称之为赶集,现代人们爱凑热闹,爱逛商业综合体可能就和古代爱赶集有关,估计已经根植于基因了

我们古代长期是小农经济,一家农户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架不住上千年的发展,种田技能越来越高超,粮食、棉花、兽皮越积越多,集市的以物易物就会越发频繁,这种展销会搞多了,干脆就固定下来。商品市场最怕暴力了,如果肆意遭受其他部落的打劫,谁还能专心种田呢,打劫来钱才快

所以为了防止其他团伙不讲武德,于是大家一起出钱养着武装队保护市场,这个城墙就这样围起来了,最终形成城市,而这支以暴制暴的队伍未来就演化成了政权

城市发展,商业活动频繁,人口聚集,围绕着人口的衣食住行配套就会演化出来,比如搞集市的地摊,最后会形成市场,流动的粉干摊也会固定下来,城市的范围会越扩越大

按照人口的迁徙情况判断为外源型与内生型城市,人口、资金强流入为外源,自然形成的和人口流出的为内生,城镇的形成就是农村哺育的过程

PART2

古代社会的发展极其缓慢,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内生型社会,需要几代人不断造娃,不断读书不断培养,直到家族出个举人进士的,一飞冲天,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古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运输能力非常弱,一般是几个村子形成一个封闭市场,如果做生意稍微用力过度,就要捅破市场的天花板,古代徽商、晋商做生意那么猛,聪明才智是一方面,应该全靠的是胆子大,他们敢结伴出远门,那时候估计到处都是信息差,等到一部分人赚钱了,不断回老家带着老乡一起出去赚钱,这样以地域为单位的大商帮就搞起来了

回到城市的主题,因为这个古代市场有限,可以说投啥赔啥,所以基本上没有人去贷款搞投资,这样几千年的发展都没什么变化

近代至今的200多年发展,算是人类上万年内卷后腾飞的产物,生产技术的突破,基建的大规模上马,使得全球化的市场形成,让现代社会的需求空前旺盛,产品远销全球,这个时候就可以去借钱,玩命搞扩张,因为我确信自己的利润能够还的上利息

这里话题又扯远了,我们还是继续回归到现代城市

具有规模化的现代城市,虹吸小县城和农村的资金和人口,这些大城市就是外源型城市,而小县城和农村就是内生型社会

PART3

2000年以后全国城市都处于大规模人口流入的状态。这里说一下80-90年的情况,当时搞的农村经济也是如火如荼,到处都是乡镇企业,一度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其实现在去看一些城市,就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产物,这个温州有经验、乐清、瑞安,还有前几年刚刚设市的龙港市,全国第一个农民城,听这个称号就知道了,肯定是乡镇经济搞得飞快,规模足够大,成了一个市

1994年国家出了一个分税制,城市走出了一波新行情,中央政府收容易的税,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土地。这个时候初具规模的城镇迎来了发展,因为有价值的地更多的集中在城镇啊,于是乡镇的土地有一部分被收回,把土地出让收到的钱用于城镇的基建,吸引外商,招商引资。就这样资金、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往城市跑,人口这个时候也很识趣,开始大规模往城镇跑

具体的图我就不画了,网上我找了一个,可以明显的看出1995年,城市化率有个向上甩枪的姿势,对于1995年之前已经发展成不错规模的城市,这个时候就是进入了快车道,反之就成为其他城市的虹吸对象

城镇得到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人口涌入,相应的城镇建设了更多的基础设施,这些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人口不断集中,城市化率大幅攀升,土地财政叠加城市红利,城镇的房价开始节节攀升

这个图到了2010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任泽平说,城市化超过60%,房价就不会普涨,放在我们国家这么大的人口体量,差不多50%的时候就要出现分化了,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乡村人口,农村的输血已经略显乏力,增量少了就得内部调整

城市之间的内卷竞争开始了,资金和人口都要抢,大家都开出各种优惠政策,各地也是提出强省会城市的新思路,开始以省为单位互相虹吸,看谁更有吸引力

PART4

在强省会城市的战略下,各省的人口和资金在各自的省会城市安家,也是为了对抗超一线城市的巨大虹吸效应,独一档的超一线城市吸引力实在巨大,社会资源的运转规律基本都是朝着2-8定律走,下图是过去十年的人口情况

这个表格罗列了国内十年来人口增速超过100万人口的所有城市(不包含港澳台),基本都是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我简单的推算了一下人口和GDP,图中的32个城市,大概占全国30%的人口,产出了接近全国45%的GDP

这些城市是不折不扣的外源型城市,不断吸收资源,这个是未来的趋势。大城市很美好,但是我看见还有70%的人口,也就是接近10亿人口生活在惬意的二三线城市,这个市场不可谓不大

二三线城市人口,一般人口适中,交通畅通,居民幸福感更强,前两年我去了一个三线城市工作,节奏放慢后,整个人幸福感都提升不少。上班就骑车五分钟的事情,物价低,生活成本下降不是一点。朋友聚餐的机会也变多了,因为开车十分钟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工作的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一线城市的学历内卷非常严重,差不多可以把本科学历当农民用了。我们上一代进城是当农民工和厂妹,我们这一代则是格子间的大厂码农和房产销售,现在一线城市能找的工作90%是销售,与其这么内卷为什么不在二三线城市发展呢

居住的体验也有明显的不同,二三线城市老百姓追求的是大户型和舒适性,毕竟自家的自建房动不动500方起,住起来要多舒服有多舒服,关键是自在,干嘛要和人挤电梯

PART5

前几天和其他地产公司的土地投资聊到这二三线城市户型趋势,基本上大家都认同,未来市场是大户型的房子更受青睐,同时还要有非常好的配套,才能让人心甘情愿换个环境

房地产市场未来依旧是一片蓝海,古人云:衣食住行,住是放在第三位的大事情。现在虽说没有人缺房子,但大部分人持有的都是零零散散的房子,面积小,功能老,位置偏,按照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要求,今后房子趋势肯定会越造越大,相当于零钱换整

其实不管是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未来大户型都是趋势,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理想和现实是两码事,对于大城市寸土寸金的土地,二三线城市今后会更加的友好

我一点都担心二三线城市的发展问题,我们国家每年往农村投入的资金以万亿计算,城市反哺农村在有条不紊的运行下去,今年又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拉上农村和二三线城市,激发社会生产动力,在分配上向下倾斜,大家一起把社会蛋糕做大,其乐融融,应该说前方是一路蓝海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趋势,但是开发商仍不敢贸然梭哈大户型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今后有机会再讲吧(完)

感谢您的阅读,看完点个赞吧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