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有关于潘石屹清仓Soho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今日晚间,Soho中国公告称,Two Cities Master Holdings(黑石集团旗下公司)拟现金要约收购公司全部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5港元,总额约236.58亿港元。
此前某知名地产商出事后,就曾多次传言潘石屹要清仓Soho中国,但迟迟没有看到靴子落地。
潘石屹清仓之后,有些人发表“中国房地产要完蛋”之类的观点。其实,这些都是无聊的马后炮而已。
对于宏观形势的变化,表现得最为敏感的,应该是万科。
毕竟,在2016年,万科就开始喊出“活下去”,所以也就没有了后来华夏幸福、泰禾集团等的烦恼。
深陷债务泥塘的华夏幸福,最终还把中国平安这个“大地产商”也拖下水。
深陷债务泥塘的泰禾集团,即便拉来万科站台,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大堆房子烂尾,资金无法周转的泰禾集团,能不能够度过这一劫,谁也不知道。
深陷债务泥塘的中国恒大,到处腾挪、打折销售回流现金,但巨额债务的雷什么时候能够彻底拆掉,现在谁也不知道。
上市房地产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大量没有上市的中小型房地产商,被债务击倒的,基本上数不胜数。
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一切,只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从2013年刘鹤主编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到后来他提出“宏观经济去杠杆”、“经济L型走势”,再到后来的“灰犀牛”、“房住不炒”,再到近期的土地出让金等四项非税收收入划归税务部门征收,堵住地方财政“小金库”的漏洞,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
房地产行业所受到政策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
如果注意“央行研究”栏目的投资者,应该也看到了央行行长易纲此前就曾在《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表示对于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人民币贷款比重持续攀升的担忧。
上述文章称,房地产是居民和企业的重要资产,居民和企业又通过房地产融资构成对银行的负债,银行的金融资产部分对应着居民和企业手中的房地产。大量贷款以房地产为抵押品投放,房地产价格上升会通过抵押品渠道撬动更多的贷款,两者之间会相互强化。近些年来,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从2010年的25.4%升至2017年的41.5%。
在全国各地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捆绑了大量公共支出,地价和房价的持续攀升,维持住庞大的公共支出的情况下,银行最优质的资产也逐步变成了房地产贷款,而这种情况又不断强化,导致居民的负债越来越高。再加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导致现在“三胎”政策一出炉,到处都是一片“躺平”之声。
易纲的上述文章,显然是早已察觉到这种房地产高歌猛进的情况难以持续。而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得更为直白一些。
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1年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普通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无异于变相赌博,损失的结果早已注定。那些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期货的人很难有机会发家致富,正像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一样
受疫情影响,在泛滥流动性影响下,国内一线城市房价再度大幅飙升,导致进一步产生行业挤出效应,并加大居民负担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其实已经是非常困难了。
在此背景下,才会有了近期土地出让金等四项非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的事情出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透明度减少寻租空间,也会抑制地方政府卖地的冲动。
至于房地产行业调整到什么时候,现在仍然是个未知数,但可以清晰看到的是,90后、00后人口数量锐减,也会导致房产价格上涨失去支撑点。
至于除了卖地之外,还能有什么样的方式增收税源来支撑起庞大的公共开支,现在似乎没有人能知道答案。
会是新能源汽车吗?不妨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