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近,楼市调控政策越来越严格,包括但不限于:
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房贷额度收紧;
一些一线城市严查信贷、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各地网信和公安部门对于炒作房价和煽动焦虑的自媒体进行约谈;
深圳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旨在控制市场对房价的预期;
一些城市开始试点土地集中供应;
土地出让金由自然资源部门征收改为税务部门征收;
央行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等。
贰
房住不炒绝不是一句口号,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
我们先看几个真实的案例。
2006年7月,美国的房价从高点开始崩盘,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
次贷危机让美国的金融系统崩溃,近290万处房产收到了收楼通知,数以百万的民众无家可归。
欧洲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举击溃。
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三年时间房价下跌了56%,公寓价格下跌超过62%。
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房价一直下跌到2009年第二季度才跌至谷底。
直到2018年,实际房价仍然比1991年的峰值低39%。
泡沫的破裂,不只有房地产,还有股市:
08年中国股市下跌,最多从最高点下跌70%以上。
15年高杠杆、做空、大股东套利,导致股市暴跌。
泡沫的破裂产生了巨大的伤害,然而,比泡沫伤害更大的,是泡沫破裂后经济的长期低迷。
资产价格过度膨胀会引起社会的浮夸,会让人们情不自禁的去投机,去赚快钱,去做一夜暴富的美梦。
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无人去做实业。
泡沫一旦破灭,实体经济就会显得更加凋零,社会也会随之退步。
再想让经济重新振作,就要付出数倍的努力。
这就是国家坚持房住不炒的逻辑之一。
叁
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一项资产价格上涨时,它的需求就会相应减少。
当价格下跌时,需求就会相应升高。
然而,中国有两个行业仿佛不遵循这样的市场规律。
一是高端白酒,二是房地产。
这两项资产,价格上涨时,人们会更加疯狂的抢购,进而导致价格继续上涨。
价格一旦有下跌的苗头,人们反而会保持观望,不急于出手,以为这是下跌的开始。
然而,现实总是给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结果总是告诉人们,下跌才是更好的买点,下跌是为了积蓄能量,飞向更高的天空。
所以,经过现实的多次鞭挞,人们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高端白酒与房价下跌,那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有着这样一个信念,造成了这两种商品的价格走势不符合市场规律,不能用市场经济予以解释。
所以,国家想到的办法是,既然不能用市场经济解释,那我们就搞计划经济。
房地产相关的计划经济主要有两点:
一是增加供给,二是限制需求。
增加供给政策为集中供地政策,这将缓解短期土地供需压力,进而达到增加供给的数量。
限制需求的政策则更加常见,比如:
对卖房年限的限制、征缴高额税费、多数一二线城市没有户口、社保证明就没有购房资格、有户口的最多可购买两套等。
这些都是限制需求的政策。
用行政手段增加供给、限制需求就是人为的创造了新的供求关系,进而实现控制房价的目标。
同时,经济学还告诉我们,替代品的出现有利于降低商品的竞争力。
所以,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经济适用房等替代品逐步出现。
国家正在从多方面对房地产进行调控。
房地产关乎民生,只有底层稳固才有利于上层资产的稳固。
所以,出现了雄安新区,在这里,不搞土地财政,不走房地产主导的城市发展的老路。
这里的房地产不留炒作空间,实行租售并举的住房政策。
雄安作为试点,如果住房这个首要民生问题在这里合理解决,自然就会有向全国推广的动力。
同时,国家对地产调控肯定还有更强有力的政策,只是有些政策关乎金融系统的稳定,还需要稳步实施。
所以,房住不炒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措施。
最后,以6月10日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郭树清的话结尾:“押注房价永不下跌的人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喜欢的点个“赞”或者“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