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曾经使用2020年GDP数据和七普人口数据对全国主要城市之间、省市之间的人均GDP做了一个横向对比。
当时只是展现了一个大概,有些对比对一些城市其实是有失公平的。
比如在主要城市人均GDP比较中,榜首的无锡市最高。
虽然无锡的GDP数据也还不错,但更为重要的是无锡七普常住人口规模仅仅只有700万级。
今天,我们把比较对象的范围缩小到了一个更小的范围,也是一个较为客观的范围:
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以上的城市。
符合这个条件的一共是18个城市。
同时,我们把本次数据与10年的数据也做了一个对比,看看有哪些特点。
老规矩还是直接上结果:
北京上海互换
十年前的两座城市人均GDP相差无几,上海略微领先,但十年后两个城市的位置互换了,北京反超。
这两个城市都是出了名的户籍政策非常严,这点从10年间常住人口增长率可以得到印证:
主要城市中,上海的8%和北京的12%增长率是倒数了。
虽然有的城市比这个更低乃至是负数,这可能不是人口控制,而是本身吸引力较弱。
比如7%的天津和榜单唯一负值-6%的哈尔滨。
苏州
苏州人均GDP排榜单的第二名。
作为一个制造业强市,苏州应该有着非常强的吸人能力,但因为较为严格的落户政策,导致了其常住人口在10年间增长的规模较为有效。
其实,这不仅仅是苏州一市,正如我们此前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过去十年,江苏几个主要城市在人口吸纳上都表现出了一种克制力,似乎是有意控制人口新增规模。”
深圳
深圳的人口快速增加是人均GDP较低的主要原因。
如果按照2019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计算,深圳曾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达到了20.35万元,也是唯一一个人均GDP超过20万元的城市。
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即便深圳GDP总量创下了新高,人均GDP还是从20.35万极速降低至15.76万元。
同时也将占据多年的榜首“丢”了。
但这对深圳来说是坏事么?
显然不是。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未来的城市经济说到底就是人口的竞争,有了人才会有各种经济发展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说,深圳是幸福的,毕竟人的吸引力方面,深圳在这十年间的表现独一无二、无城匹敌!
但也要注意城市人口规模,这一点深圳已经意识到了,比如在最新的规划中就明确的提出了人口规模的目标。
IMF把人均GDP在2万美元定义为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按去年汇率计算差不多在13.8万元人民币左右。
按照这一标准,北京、苏州、深圳和上海四市已经步入了发达经济体的同等水平。
在较大规模的人口基础上还能保持非常高的人均GDP,从这个角度看上面的四个城市值得被点赞。
也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这个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