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 1 日以后,买房不用还贷款了 …… 出现一种新房叫共有产权房,政府给你出 50%,你自己出 50%,不还房贷即可入住。"如此"爆炸性"的消息,发布于大连美乐家房地产抖音账号上。视频内容引来质疑声一片,认为此举涉嫌歪曲解读惠民政策。记者通过有关渠道核实,视频中解读内容与实际政策确有不符。社会学者表示,近年来,以专家、从业人士身份误读、歪读政策的短视频屡有出现,实则是企业经营人员以此博取眼球达到营销目的,但可能会适得其反。
质疑
如此解读政策误导购房者
徐先生是大连人,最近有买房的打算。6 月 8 日,徐先生发现,大连美乐家房地产抖音账号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短视频的封面赫然写着:" 6 月 1 日以后,买房不用还贷款了。"徐先生点击视频后,出现了一名男子解说的声音。
根据视频所述,买房不用还房贷,是因为"房产政策传来新消息"。"现在出现一种新房叫共有产权房,就是在买房的时候,政府给你出 50%,你自己出 50%,不用还房贷直接入住就行了。"视频结尾提示,"如果你近两年有买房的打算,点亮红心加关注。"
然而,徐先生经查阅有关政策,发现视频中的解读内容与实际政策有出入。徐先生说,这段视频先是以"买房不用还贷"为噱头吸引网友点击,而后又以从业人士的身份"解读政策",其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流量。"作为地产中介的自媒体,怎么能发布误导购房者的信息呢?"徐先生质疑说。
核实
解读内容与实际政策不符
接到徐先生反映后,记者通过有关渠道核实,视频所述内容与实际政策确有不符。其中,"政府给你出 50%,你自己出 50% "的说法无论是从对政策的理解上,还是具体的出资比例上,都存在错误。
去年 7 月 15 日,《大连市共有产权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有效期 2 年。《办法》分为总则、规划建设、配售条件及相关程序、产权登记、事务管理、监督管理、附则共七章,就共有产权住房的各个事项进行了详细规定。办法的出台,是一项惠民的重大举措。
其中明确规定,共有产权住房是指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销售对象、套型面积、处分权利,实行政府与购房人按份共有产权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共有产权购房人原则上持有不低于 60% 产权份额,其余部分为政府产权份额,由市政府委托国有专营机构(以下简称专营机构)持有。另外还规定,专营机构应按照政府确定的市场价格及销售比例将共有产权住房出售给共有产权购房人,购房人按照实际出资的购买份额持有产权,其余产权份额由专营机构持有。
回应
"这种视频遍地都是,为啥报道我?"
截至 6 月 9 日 16 时,这段视频的点赞量已经达到了 4.4 万次。视频发布时,还附有"大连房产"、"实景拍摄"等字样。在大连美乐家房地产抖音账号里,制作和推出了多个大连地区的房源视频。
6 月 9 日,记者根据抖音账号上的联系方式,拨打了对方的电话。接听者是一名男子,刚接通就问记者"看房吗"。记者表明身份后,提出了视频中的政策解读不准确的问题。对此,男子表示,"视频里说的不是大连的政策。"记者表示:"账号里发布的房源信息都是大连的,企业也在做大连市场;如果是解读外地的相关政策,为何不及时说明呢?会不会误导大连的购房者?"男子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反问;"这种视频遍地都是,为啥只报道我?"随后,男子便挂断了电话。
学者
如此"营销"适得其反
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表示,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络上出现了一批打着专家、从业人士旗号的自媒体账号,发布政策解读、答疑解惑等信息。其中,部分账号的持有者,实际上是企业经营人员,制作视频的目的是为了涨粉丝、增流量。其中,一些账号为了博取眼球、快速"出位",在对相关政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敢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故意或非故意地误读、歪读政策。此类账号的共同特点是,先是以标题党、捏造事实等方式吸引点击,再暗示网友点赞加关注,以此达到营销目的。
张思宁认为,如此"营销"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从信息传播规律来看,真实、准确是信息的生命。用不实的信息去吸引眼球,短期内可能会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当受众发现被愚弄了之后,信息发布者可能会被怒火反噬,实在是得不偿失。其次,发布不实信息不仅违背社会道德,还构成了违法。尤其是在政策领域,一旦因乱解读带来严重后果,信息发布者必将面临法律惩处。
"这种新现象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警惕和重视。"张思宁表示,视频网站要加大对此类视频的管理力度,网友也要积极举报。
律师
"不实解读"情节严重或担刑责
对此,辽宁宏展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刘万昕表示,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不实的政策解读信息,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传播虚假信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 5 日以上 10 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 500 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 5 日以下拘留或者 500 元以下罚款。
如果情节严重,信息发布者还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五条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刘万昕表示,企业出于营销目的发布短视频,不能有悖于社会的公序良俗,更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
本报特别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