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会带动作用
合肥是我国最后一个确定的省会,长期以来,安徽缺少中心城市。明清时期,安徽省的中心城市是南京,安庆从来没有起到过很强的带动作用。自从合肥做了省会,由于自身实力不强,合肥被吐槽了很多年,主要体现在很多安徽人对合肥的“不服气”,这种阶段性忽视是正常的。
合肥天鹅湖
省会的带动作用很重要,却不是非有不可,但一个省总归需要带动性城市,可以是省会,也可以是其他城市,例如江苏的苏州,广东的深圳。安徽省内的带动性潜力城市,合肥比较合适,一方面合肥作为省会基础最好,其次合肥的科教文卫比较发达,特别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三就是地理位置,并不是因为合肥居中,而是合肥可以弥补周边省份大城市的辐射盲区,为今后发展皖北地区提供接力。
经过多年奋斗,合肥已拥有近千万人口,其中市区人口过5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大城市。经济建设方面,合肥也取得了GDP进入全国前20,人均GDP全国第19的好成绩。有了这三大指标,可以说,合肥即使在长三角也能以省会的身份立足了。
2020年23个GDP破万亿城市人均GDP排行榜
二、距离沪宁杭地区太近
以前这似乎是个问题,行政区体制面临冲击,常住人口流失影响城市发展。
更多时候,这是个观念问题,一分为二看问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需要说总体而言,就是利远大于弊。
长三角高速公路里程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近沪宁杭地区的城市已完全抛开区划关系,积极靠拢身边大城市。再看省会在不在乎?长三角江浙皖沪都不在乎,每个地方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仅如此,各地还在积极融入上海、南京、杭州等都市圈。
长三角五大都市圈
至于人口流动,这方面也已承认现实,并没有引发焦虑,因为苏北也有同样问题,大家都无所谓,发展挺好。
三、南北文化差异大
江苏省同样存在这个现象,广东也有非珠地区。安徽省的文化差异大,现在看是一种优势。事实证明文化差异大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更容易产生多样性和创造性,中国国内的江苏省,也体现出了多元化的优势。
苏北全部城市都已进入全国百强,这种成就给了安徽极大信心,因为安徽和同纬度江苏地区高度相似,这种样板可以直接拿过去抄。
江苏同样南北差异大
皖北由于自然灾害和贫困,历史上存在一些不好的风评。但我们发现,现在完全看不到了。记得有一次在南京停车,被一名乞讨者拦了下来,他开口就说:我是安徽的。意思是,他很正宗,其背后逻辑则是地区性垄断。
多年以来,再也没有看见过这样的现象,肯定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谁都知道这些人不穷。而是因为,社会进步了。这种现象的改变,不仅有利于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提升,而且对安徽的正面形象塑造,关系极大。
四、地级市不强
安徽的很多地级市,人口偏少,例如GDP第二的芜湖,第四的马鞍山,只有三百万左右人口。
七普安徽各市人口
合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安徽能进位到全国前几,就看今后地级市的发展了。
2020年中国城市GDP百强
2020年安徽省3个城市进入百强榜,随着上榜城市增加,安徽省的综合实力将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