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年轻人如果跟风“躺平”,那就完了

“躺平”这个词,跟“内卷”一样,本质上都是年轻人对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和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的反抗。不同之处在于,“内卷”反映的是当下的某种现实,而“躺平”则是年轻人给自己寻找的一条出路。即,卷不动了,还是躺平吧。

就像有段时间很火的一条段子,“阿姨我不想努力了”,以及李诞的名言“人间不值得”,还有“佛系青年”等,在我看来,“躺平”不过是同一概念的另一种表达。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年轻人只要敢想敢拼,满地都是机会。那个时候,各行各业都缺人才,贫富差距小,大部分人过的都是差不多的日子,小县城的年轻人来到大城市,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

哪像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炫富成风,年轻人一看,自己和成功的距离只差一个“爹”,自己努力一辈子,也赶不上别人一出生的水平。条条大道通罗马,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人生这场游戏,怎么才能玩得过人民币玩家?

十年前的程序员也加班,但基本上听不到抱怨的声音,相反加班得踌躇满志,热火朝天,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加了班是有实实在在的收益的,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一工作就能拿几万的月薪。

为什么现在都在抵制996?不是年轻人变懒了不愿加班了,而是加了班熬坏了身体,还得不到实质性的回报。工资涨幅远远跟不上物价、房价、房租的涨幅。这样的“福报”给你要不要哇?

为什么现在国家出手打压房价?年轻人看不到买房的希望,奋斗变得毫无意义。

口口声声喊着“躺平”的年轻人,不是真的躺平了,而是想说“我累了”。嘴上说躺平的人,不过是为了反抗,或者期待说的人多了,现实能得到改善。

事实是,真正躺平的人根本什么也不会说。那些经过了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想通了”的年轻人,只会默默地收拾行李,踏上返乡的火车。他们甚至不会在朋友圈发任何动态,而是设为“仅三天可见”,仿佛在大城市里浮沉的几年,也随着被折叠的朋友圈一起,隐没在过去。

撒娇真的会更好命吗?年轻人的小算盘,似乎打错了。别看广告里都在“致敬青年”,在关键问题上,面对年轻人的抱怨,中年人表示呵呵。

@哈哈奤哈哈说:

“年轻人千万不要被忽悠,我儿子在学校也说天天躺平,回家又是补课又是刷题,每天十一点才睡。我微博上琴棋书画,其实天天阅读思考写作工作量也不小。这世界最好别人都躺平,我净值一直竖着,可能吗?做梦!当然你也别说,遇到几个真被躺平PUA了躺得死死的,那就是赚到了。”

言辞之间充分表达出中年人对年轻人这场声势浩大的“躺平运动”的不屑,这其中甚至能嗅出某种“阴谋论”的气息,即,嘴上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其实背地里都在偷偷努力,表面上在公司摸鱼混日子,在网上骂加班的同事是“奋斗逼”,私下却同时兼职好几个副业。

要说这种“口嫌体正直”的传统,还真是与学生时代的恶习一脉相承。学霸不都是一边熬夜读书,一边嚷嚷着通宵玩游戏吗?你再想想那些大力倡导“快乐学习”“素质教育”的人,是不是也有点类似?

躺平与否,本来就是个人选择。只要欲望足够小,躺平未尝不是上策。但如果因为听别人躺平,自己就真的躺下了,那就真的犯傻了。毕竟那些为了宣扬此种观念而疯狂码字的人,还真是没有一点“躺平”该有的样子。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