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标叔
因资本市场的一些风波,恒大又被推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
不过,恒大也没任由舆论发酵,这段时间,恒大做了两件事,对风波做出了回应。
一是,许家印拉着一众小伙伴,开了一场大会。
其中,苏中建设董事长笪鸿鹄、中铁建设董事长梅洪亮、中建四局总经理马义俊、合肥建工董事长刘国福、南通三建董事长黄裕辉、金螳螂董事长朱兴良、广田控股董事长叶远西、宝鹰集团董事局主席古少明、新明珠陶瓷董事长叶德林、唯美陶瓷总裁谢悦增、索菲亚董事长江淦钧、宝胜科技董事长杨泽元等知名企业家出席了现场会,另外有超过1000家合作伙伴以视频形式参加了交流会。
许家印在会上直言:
6月底前恒大的有息负债有望从去年最高的8743亿降到6000亿以下,并且在6月底之前,至少实现一条红线转绿。
二是,恒大发布了一则声明,针对网上热点问题,一一给出明确回应:
1.近日举办一年一度的“5 31购房节”,推出的阶段性特大优惠措施,仅限于单栋去化率95%以上的尾盘,超大户型、底顶楼层、商铺等产品。所有常规产品的销售价格、优惠折扣及付款方式没做任何调整。
2.针对个别项目公司存在极少量商票未及时兑付的情况,集团高度重视并安排兑付。
3.与盛京银行开展的金融业务,均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声明最后还强调,恒大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成立25年来从未出现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
此外,声明还声称,对恶意造谣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若只是看热闹,显然现在热点已过,吃瓜基本结束了,就像去年的“报告”风波那样;
若是想看门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它需要我们少一点主观偏见,多一点思辨思维。
-01-
“四问”降债
作为一路滚打摸爬的社会人,想必大家都会认可这么一句话,“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恒大,站在当下的视角看,恒大“三条红线”全踩是不争的事实,但较于事实本身,恒大能不能红转绿、实现平稳着陆才是关键所在,相信这也是恒大投资者、合作伙伴、购房者乃至恒大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而这个大问题的回答,又可细分为4个小问题
1、有没有发展换档?
去年八九月份,“三条红线”横空出世,让各大房企颇有些措手不及,但恒大发展换档却并不突兀,早在2017年,恒大就提出了经营模式从“三高一低”到“三低一高”转变(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
在2020年初,恒大又开始全面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全新发展战略。
这说明,恒大对房地产宏观环境的变化,还是有一定预见性的,也在提前踩刹车。
另一方面,考虑到恒大TOP3的巨大身躯,进而带来的巨大惯性,其“刹车距离”明显会要长一些。所以,我们不能用TOP20、TOP50房企的那种降档速度去审视恒大。
总之,对于恒大的降档之路,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
2、有没有时间路线图?
懂点儿管理学的应该都知道,大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人,看其能否兑现诺言、实现总目标的第一步,就是看其是否对任务进行分解,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这一点,恒大是有的。
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许家印就已给出了“三道红线”达标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1年6月30日将净负债率降至100%以下;
2021年12月31日现金短债比达到1以上;
2022年12月31日将资产负债率降至70%以下。
在刚结束的战略合作伙伴交流会上,许家印相当于再次确认了第一阶段的目标。
当然,从现场流出的许家印发言看,释放的信号还不止于此,其原话是“到今年6月30日,恒大至少实现一条红线变绿!”
“至少”一词意味着,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只是保底任务,有可能还会出现惊喜。至于会是什么?谜底很快就会揭晓了。
村长没记错的话,敢明确降档时间表、路线图的房企,恒大在业内还是第一个。这本就是对自己发展和管理自信的体现,也间接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3、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手段?
主观上想不想是充分条件,客观上行不行得通是必要条件,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充要条件,才能真正的心想事成。
那么,现实中,恒大有切实可行的降档手段么?
也是有的,而且有三个,
一是开源,即促增长、抓回款。
今年以来,恒大的销售依然很秀儿。
2021年1-5月,累计实现销售额2851.6亿元,同比增长4.5%;
看似不高,这主要因为去年疫情期间,恒大率先抢跑开启“网上售房”带来销售基数较高的原因。累计销售回款2507.4亿元,同比增长6.1%,回款率达88%。
横向来看,在更具看点的权益榜上,恒大依然傲视群雄,权益销售额2727.5亿,超出万科近900亿。
销售规模的持续性增长,及其带来的内生性现金流,是恒大实现降负债的压舱石。
此外,还有房车宝这个“超级武器”,也在助力恒大销售业绩增长。
房车宝,前身就是恒大恒房通,目前该平台已有会员2162万人,线下门店30635家,平台年交易规模达1.2万亿元。
换言之,只要恒大的销售能力仍在进化,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经营性现金流流入;只要现金流充沛,恒大降档降负债就不会有大问题。
二是节流,即减少支出,尤其是买地支出。
土地是房企支出的大头,早就储备了天量粮草的恒大,也开始有意控制拿地节奏和支出,体现在战略上,就是“控规模”。
从去年开始,恒大就已经开始控制土储规模,2020年恒大实现了总土地储备的大幅下调,截至年末拥有土地储备2.31亿平方米,较一年前2.93亿平方米下降超过6000万平方米。
恒大计划今年再下降1500万平方米,使可售住宅土储(剔除商业和车位)面积达到2.15亿,同时明年再降1500万平方米,达到2亿平方米,保持在合理水平。
三是做厚权益。
怎么做厚权益呢?一是引入战投,二是分拆上市。
但前提是要有足够优质的资产和业务。对恒大来说,这似乎也不是事。
在交流会上,许家印提到恒大已完成以民生地产为基础的“多元产业+数字科技”转型,旗下8大产业已拥有4个上市平台,未来其他产业也将陆续分拆上市,通过3-5年的发展,未来市值想象空间巨大。
恒大曾在今年业绩会上透露,计划将旗下的房车宝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打包上市;同时买回恒大冰泉业务49%股权,计划将其包装上市。
在将优质资产分拆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做厚权益之前,一般又会引入战略投资,而战投带来的大量资金又会进一步做厚权益。
可见,旗下优质资产的分拆上市和战投引入,是恒大降档降负债的又一张底牌。
4、听其言,观其行
当然,凡事我们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恒大是不是真的在努力地降档降负债,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恒大仅用9月降低了2000亿的有息负债,截至去年底,恒大有息负债为7165.3亿元。
若真按许家印说的,到这个月底前,恒大有息负债降低至6000亿以下,就意味着,上半年恒大又降低了1000亿的有息负债。
所以,6月是观察恒大的一个重要节点。
若届时,恒大真把有息负债将至6000亿以下、并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2021年6月30日将净负债率降至100%以下)。也就意味着,许家印和恒大的管理团队是能够说到做到、使命必达的,是能够信得过的。
这对于观察恒大,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02-
一场虚惊
最后,再谈谈关于恒大的另外一些热点的看法。
根据一些第三方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恒大没怎么拿地。
于是,一些舆论将其简单的解读为恒大没钱拿地。这一个论点显然经不起推敲,也有些武断。
上半年,另一个TOP10巨头,也几乎没怎么拿地,是不是也可以简单的下论断,说它的经营也出了问题呢。要知道它可是“绿档”房企,上半年销售增长也很猛。
所以,上半年拿地少,说明不了什么,也可能是恒大的一种主动性选择。
理由有二,
一是,上半年,“两集中”政策下的土地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中,并非拿地的好时机。
如前两天,有业内大佬撰文称,“两集中”下的土拍火热,是被开发商的焦虑情绪刺激出来的,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下半年,政策大概率会打补丁,土地市场也会降温。
所以,从择机上看,下半年,反而是房企拿地的窗口期。或许恒大的投拓部门,也是这么认为的。
二是,如前述所言,控土储规模,本就是恒大的既定战略。
另一方面,恒大也不缺粮草。
如恒大在声明中提到,截至目前,恒大可售住宅土储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再加上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广州拥有的大量旧改项目,均为恒大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所以,上半年拿地少,也可能是恒大贯彻落实“控土储”战略的体现。
总之,恒大上半年拿地少,说明不了问题。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话题上,看恒大的“正确门道”应该是,看其能不能解决问题、又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仅盯着现象或舆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