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相继崛起,进圈入群成为区域竞合主流,“强省会”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步成为所有省域的共同选择。
无论是发展要素相对丰富的东部地区,还是各类资源相对较少的中西部地区,几乎都在拥抱“强省会”战略,东部地区在均衡发展之后,开始逐步建强省会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则在继续做强省会的基础上,寻求通过省会来辐射引领全域发展。所有的发展重心,几乎都开始向省会城市集中。
这很好理解,唯有构筑“强磁场”,才能在未来的资源争夺中占据主动地位,中西部地区除了省会城市,基本上没有其他城市拥有强势虹吸力,而东部地区也在寻求更强劲的发展动能,都在全力支持省会城市做大做强。
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强省会”战略几乎是共同选择。广东明确支持广州强化省会城市功能,江苏则集“全省之力”支持南京发展壮大,山东直接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济南直接拿出“强省会”战略5年奋斗目标。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持续做强省会城市,引领省域高质量发展,则是发展破局的基本逻辑。
省域对“强省会”战略的偏好,早已经体现在人口和经济发展层面,对于多数省域而言,人口等发展要素,几乎全部都在向省会城市集中。近日,七普最新人口数据发布,所有的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都得到提升,而在经济首位度方面,过去5年,多数省会城市首位度也呈增长趋势。
“强省会”战略,聚散有度,早已成为省域协同联动发展的重要前提。
1
用脚投票,是城市发展水平外现。通常来说,城市发展得越好,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强。过去10年,27座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全部提升,且大多数省会城市人口在省内排名跃居首位,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仍在加速,也带来其他发展要素向省会城市集聚。
我们先来看各省会城市的人口首位度情况,七普人口数据发布后,最新的人口首位度情况也显露出来。
来源:搜狐城市
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都在过去10年得到明显提升,暂时没有任何一座省会城市,人口排名出现下降。19座省会城市人口位居各省第一,而10年前,仅有13座省会城市人口位居各省第一。此外,还有4座省会城市,人口排名虽没有在省内位居第一,但在省内的人口排名却有提升。
整体来看,省会城市人口呈现如下趋势:
一是省会城市成为部分省域对抗外省虹吸的重要阵地,成为省域人口“蓄水池”,这些省会城市人口都出现明显增长,无论是增量还是增幅都超过全省相应水平,甚至部分省会城市在全省人口外流的情况下,仍保持了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是人口向省会城市流动,成为继全国人口整体向东部地区流动之下,另一个重要的人口流向趋势。换言之,全国人口主要向东部地区流动,各省人口则主要向省会城市流动。
三是省会城市对人口的虹吸能力,仍在持续增强。2020年,人口首位度超过20%的省会城市达到10座,而2010年,仅有6座,人口首位度超过30%的省会城市也在10年间增加了2座,而人口达到或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33.33%),应该被视为省会城市人口承载的“极限”。
分城市来看,2020年,人口首位度超过20%的省会城市有10座:西宁(40.3%)、银川(39.7%)、长春(37.66%)、西安(32.77%)、哈尔滨(31.43%)、海口(28.5%)、成都(25.02%)、拉萨(23.79%)、武汉(21.34%)、沈阳(21.2%)。可以看到,西宁、银川、长春等3城人口首位度超过33.33%,而西安、哈尔滨正在向这个目标靠近,这意味着,上述城市人口首位度提升空间逐步缩小。
10年前,杭州、杭州、合肥、太原、长沙、郑州人口数量都不是省内排名第一,但10年之后,这些城市人口快速提升,成为各省人口第一的城市。此外,上述城市人口首位度均低于20%,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特别是郑州人口已经达到1260.06万人,但其人口首位度仅为12.68%,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倒数第三,这意味着其未来人口增长空间比较大。
目前,有17座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少于20%,但由于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这些省会城市未来是否还能持续虹吸周边城市人口,不能一概而论。
2
人往高处走。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或许只是人口首位度的一个注解。
过去10年,人口首位度越高的城市,对人口的虹吸能力也越强,这说明,省会城市规模效应明显,经济首位度也随之走强,对人口虹吸力持续增强。
来源:搜狐城市
2020年,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超过30%的省会城市,也有10座:长春(53.92%)、银川(50.10%)、西宁(45.68%)、西安(38.27%)、哈尔滨(37.84%)、成都(36.46%)、武汉(35.95%)、拉萨(35.63%)、海口(32.38%)、兰州(32.02%)。
对比来看,人口超过全省五分之一、经济总量超过全省三分之一的省会城市,总共有9座:长春、银川、西宁、西安、哈尔滨、成都、武汉、拉萨、海口。几乎全部都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这也能看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省会城市的依赖度相对较低。
还要看到,上述城市的经济首位度明显高于人口首位度,这说明,省会城市的生产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为凸显,“强省会”战略确实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不难发现,济南和南京分别在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上,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倒数一二,这既说明了山东和江苏综合实力的强大,也意味着一旦切换成“强省会”战略,济南和南京都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毕竟两城所在省份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三。
此外,过去5年,在强调均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仍有16座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出现正增长,特别是长春、西安、合肥、郑州、济南等城市经济首位度都有明显提升,这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3
之前,大刚曾分析过“均衡发展”战略和“强省会”战略。在大刚看来,区域发展战略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区域发展之别。
部分省域曾在发展战略上出现过迟疑,担心省会城市“一家独大”,会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导致省域经济失衡,但是完全避开“强省会”战略寻求均衡发展,也难以找到比较好的发展路径,毕竟,各类发展要素只可能向发展更好的城市集聚,就多数省域来看,有且仅有省会城市有能力参与全国范围内的“争夺战”。
当然,“强省会”战略并不是推动省会城市实现无限制的扩展。早前,国家战略层面就多次提及,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不过,落实到区域发展层面,“强省会”战略却也是现时阶段的必然选择,如今发展得比较好的中西部地区,多得益于坚定推进“强省会”战略。对于部分中西部省域而言,或许尚不具备培育多个中心城市的条件。
在大刚看来,“强省会”战略成为风潮,并不意味只发展省会城市,而更像是通过打造省会城市“主引擎”,以在进圈入群的趋势中,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同时,省会城市越强,区域发展切换成“均衡战略”时,能提供的外溢效应也会更多。
人口、经济等各要素,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已经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各地都需要一个“强磁场”,省会城市无疑是最佳选择,“强省会”战略因此成为发展潮流。
省会城市无限制的扩展,显然不利于区域发展。但从“由散到聚”做规模、“由聚到散”忙“造血”,展示着“强省会”战略的不同阶段。省会城市发展具体到了哪个阶段,要承担何种使命,必须要先想清楚,然后再思考调整发展战略的契机。
注:题图为《俯瞰长春》,来自长春日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