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土地财政与自己人效应

这周有一则消息非常震动,今天接到了好几个朋友信息;

让我解读一下“关于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使用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区民海岛使用金,四项非税收入划归税务部门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其实尤其将土地出让金划归税务部门征收,是否对房地产会形成非常重大影响?如何解读?

消息出来以后网上炸开了锅:“土地财政时代的终结”,“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够使用土地出让金了”,“房地产从今天开始走向真正的转折”,“这一次真正击中了房地产要害”,房地产税终于来了等等。。。网上一片热火朝天、吵得沸沸扬扬非常热闹。

我看这条消息以后,我的第一反应又重复了我以前曾经强调的一个问题:所有的技术环节的改变,对于这件事情本质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就像很多投资者经常问的问题:XX交易品种的交易模式改变,对走势有没有影响!其实没有影响,它就是交易模式的改变。

这一次土地出让金的改变其实也是一模一样的问题,无非就是:以前由政府相关财政的某一个部门来征收,现在改变成为由具体的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与我们个人的社会养老保险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没有任何区别。

关于这件事情的解读其实已经非常多了,大家去看最新的解读就可以了(我觉得说得非常好,在这就不过多进行重复解读了),总之从土地财政层面没有任何改变,同时中央和地方土地出让金的分配比例也没有改变,地方政府利用这笔钱进行什么样的支出也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对整个土地财政的现账本质以及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也没有本质的任何影响(当然会有微小的改变,比如未来这笔土地出让金的征收更加规范、更加及时,同时也会对地方政府与缴纳方等等之间的资金往来会进行更多监督,规避一些不当的行为等等,势必会对一些公司带来长远现金流的压力)。但是如果一些公司大到不能倒,从其他方面也会有相关方法规避,暂时不会引起特别大的波动,这是总体的影响。

今天我想写一写:为什么大家会一下子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大家联系到房地产、联系到房价、联系到整个未来的房价会被崩盘等等。

我想有几方面原因:1、大家对整个财政金融常识缺乏;尤其是一些网络上的吹鼓手,所谓的大V、所谓流量明星、他们对基本的金融常识“不能说缺乏、简直是根本没有”可以说是“井底之蛙”,严重误导人。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财政”,财政就是与钱有关的政策,主要指政府职能:国家政府把国民收入(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一部分)划归政府来支配,形成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怎么收上来呢?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征税和征费收费,税务大家都知道(搞生产经营、搞商业等等,交税)这是一部分收入划给财政,另外一部分就是费(它不属于税收的收费项目)比如污染费、环境治理费、土地使用权出让费(我们国家土地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卖房子不卖地、土地所有权不转移仍然属于国家,买使用权,缴使用费)这就是非税收入的费用,还包括一些罚款(交通违章违法)这些收入也属于非税,交给政府财政使用;另外就是发债(政府发债券)比如由中央政府发国债、地方政府发地方政府的专项债或者地方政府债券,这就是通过发债筹集资金,主要是这几条路;

这些钱到最后要么交到中央政府手里,要么交到地方政府手里,交完按照一定的财务的法律法规、制度纪律进行支出,形成了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既然税收以及发债都由政府管理,它所设的税务部门(税务局)属于政府下属部门。所以不管以前土地出让金是哪部门征收,现在交给哪个部分,最后都要交到政府手里使用。

这些钱用于什么?当然用于国际民生、维持政府运行开销、国防发展等等;如果收入大于支出,政府叫做“财政盈余”,如果收入小于支出“财政就赤字”,比如现在美国、欧洲财政赤字都非常大,中国现在财政也是赤字(支出大于收入);

未来窟窿一定要被补上,怎么补呢?

当然是通过税收和非税收入来补,税收和非税收入怎么才能收得多呢?经济蓬勃发展、企业愿意投资、愿意经营、人们财富在增加,各种收入就会增加,财政慢慢就会平衡,大体就是这个状态。

因此我们了解了“最基本的财政常识”,你就不会对这个消息产生任何联想和解读;互联网上媒体平台那些严重的误读,下面的评论都是一片叫好,大家都兴高采烈、鼓掌欢呼、非常高兴甚至呐喊,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反应呢?

这就是人类非常奇妙的心理:大多数人都非常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会把它留在脑子里,作为自己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把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从自己本能、大脑里过滤屏蔽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进而对传播对自己有利信息、告诉对自己有利信息,提供对自己有利信息的这些人产生信赖感。这就是同理心,所谓的“自己人效应”。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