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各地集中供地的真相!西安即将迎来首次集中土拍,房价会被“摁住”吗?

此前有人认为集中供地后,开发商可挑选的余地增多,”抢地“热度会有所降低,但事实上,此前集中供地的城市,地价不仅没降,还高了!特别是热点城市。

4月至今,长春、重庆、无锡、广州、杭州、北京等地陆续开始首批集中供地。虽然各地的政策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价格,并不便宜!

重庆的土拍堪称“疯狂”。由于不限地价,参战的开发商杀红了眼,首批出让的46宗地中有22宗成交溢价率超过50%,几乎每一宗优质地块都引来规模房企的激烈竞争,溢价率最高达到130%!

在杭州,“封顶溢价+自持”成为地块成交的一大典型特征,首批57宗地块中,有41宗地块竞价封顶后转入竞自持比例,且有13宗地块的自持比例超过20%。

不止杭州,土拍市场越热的城市,房企一般都要面临高溢价,或更为严苛的竞拍规则,而“溢价”、“自持”、“限价”也成为成交地块最大的关注点。

再如北京,由于设置地价上限,竞拍地块转竞公租房、自持等环节,可售面积减少,拿地成本也隐形抬高。

为什么盈利预期低,甚至亏损,集中供地下还是会出现“抢地潮”现象?

首先,维持规模增长,保证核心城市市占率是房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较于存量地块、产业购地等,公开市场招拍挂的一大优点即能够较为快速地推进项目入市,形成业绩,这也是房企侧重该种拿地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集中供地在部分城市引发“抢地热”,但对于房企来说,城市在企业布局中所占的权重以及储备存量是下注抢地的驱动力。

此外,一二线热点城市需求表现相对坚挺,去化更有保障,相较于实现利润,更多承担补充现金流的作用。

在“三条红线”、“贷款集中度”等政策调控下,房企资金面整体收紧,销售回款成为房企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加之三四线城市棚改退潮,房企投资回归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而这类城市投资门槛以及拿地成本双高,特别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政策管控力度强,项目本身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但由于需求预期向好,房企更看重市场带动现金回流,因此在热点城市,房企愿意以更低的利润甚至少量亏损争夺目标地块。

5月31日,西安市土地招牌挂市场迎来”330新政“后首次集中供地,共推出21宗1647亩开发用地。这21宗地块中,住宅用地共计20宗、1644亩。涵盖商品住房、共有产权房、保障住房、租赁住房多种业态。

而且,此次集中供地的所有住宅用地,均按照房地联动机制的要求实行”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出让,这是西安首次采用“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的方式,而且在土地出让环节就给出商品房毛坯销售均价的指导价。

从供应区域来看,这次供应的21宗住宅用地,1647亩!对于近2个月几乎没有土拍、价格公示的西安楼市来说,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而且其中15宗,近1300亩都在主城区。需求最大,最缺房的高新,更是供应6宗693.83亩,占到这次主城供应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这次集中供地在竞地方式上,非常着重于保障住房面积的建设。如果超过地价的上限的话,开发商想要拿地就得竞争保障性住房。

总体来看,此次集中供地当然有利于缓解目前供应紧张的态势,利好购房者。

集中出让土地的初衷是平抑地价,进而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保护刚需。然而,从目前的走向来看,怕是难了。

融资成本高,地价不便宜,利润薄如刀片,房企势必要加快销售和回款。

“全款买房的往里走,按揭的不要堵门口,公积金贷款的请把共享单车挪一挪”的现象又会出现。

事实上,这一轮集中土拍后,有些城市因为土地溢价高、面粉贵过面包,当地不少在售楼盘已关闭售楼处。

不要投机,但如果市刚需自住,又刚好身处这22城,还是尽早买吧!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